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分裂后的形势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五、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英勇斗争
第六节 太平天国时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
一、广西壮、汉各族的继起斗争
二、贵州苗、教、号军起义
三、云南回民起义
四、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一、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洋务宗旨的提出和洋务派的形成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三节 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一、军事工业
二、新式陆海军
第四节 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一、官督商办企业
二、商办企业
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一、新阶级的产生
二、思想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二、中国不败而败
第三节 中日战争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
五、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二、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发端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四、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五、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六、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
四、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
五、宣战后北部中国的斗争和《东南互保》
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订立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清末“新政”
三、残破的农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三、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第三节 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
三、群众性的反抗斗争
第四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一、“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
二、“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风潮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袁世凯窃夺政权
四、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第六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一、社会变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
二、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的新面貌
三、新式教育的推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第一节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与反袁斗争的继续开展
二、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二、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第三节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沙俄在蒙古的分裂活动
二、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动
三、英国制造西藏“独立”
第四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
二、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人阶级的成长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二、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俄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国家。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它也开始了原始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18世纪后期出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9世纪初开始在棉织业中使用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暴力和掠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之后,英国又对阿富汗、波斯、缅甸、印尼等国进行侵略渗透。1637年,英国兵舰四艘驶抵中国广东,不顾明朝政府的禁令,竟然闯入珠江,炮击并占领虎门炮台。中国军民坚决抵抗,击退侵略军。17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英国资产阶级更加紧推行殖民扩张,一些侵略分子不断公开鼓吹武装侵略中国。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号窜到中国沿海测量港湾航道,调查港口情况,并绘制地图。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对付中国。
法国在亚洲的侵略目标主要是越南和中国。1640年,法国开始对华贸易活动。法国在打开商品市场的同时,特别重视利用宗教作为侵略工具。1660年,法国成立了中国公司。随后,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华。1698年,第一只法国商船抵达中国,其中就有一批传教士随船而来。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土私入中国内地者日多。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因而也加紧向外扩张势力。
美国在独立之后就极力向海外伸展势力。1784年,开始与中国通商。其对华贸易的开展较其他国家虽晚,但发展很快,商船数由1789年的15艘,增至1832年的62艘。1835年,美国组织东印度洋舰队,执行其对远东的“炮舰政策”。
沙皇俄国本来同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下半叶,沙俄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沙俄的侵略行径,遭到中国军民的抵制和反击。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中俄双方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东段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段以西起沙宾达巴哈、东至额尔古纳河(这段边界目前大部分为蒙俄边界)为界。清代我国的西部疆界在巴尔喀什湖。自18世纪初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与此同时,沙俄还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在鸦片战争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沙俄在对华贸易方面,比其他欧洲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