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45°青年
ISBN:9787300338354
作者:作者:邢婷婷|责编:石建锋
定价:¥69.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32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巨变的时代:从世界到中国
  一、引子:中国与世界的40年
  二、经济增长创造的历史新阶段
    (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二)城市化率提升
    (三)新的经济形态生成
  三、时间加速带来的发展新体验
    (一)社会时间凌驾于个体之上
    (二)不确定性和效率优先为时间加速赋权
  四、技术进步塑造的发展新局面
    (一)科技发展带动结构与观念的重组
    (二)“技术理性”成为社会共识后的潜在风险
  五、职业结构变迁引领的就业新空间
    (一)新兴职业不断涌现
    (二)新兴职业的主要特征
    (三)新的雇佣关系出现
  六、产品模式转型引发的新可能
    (一)非标准化的产品模式
    (二)可能产生的影响
  七、谁是青年?
第二章  巨变中的当代中国青年
  一、互联网情境下的数字化生存
    (一)数字化的语言表达
    (二)数字化的社会交往
    (三)数字化塑造的主导意识
  二、直面社会的个体化趋势
    (一)作为制度性后果“个体化”
    (二)意义体系的建构成为个体的任务
    (三)“自我利益”上升为价值目标
    (四)“为我所用”成为中心任务
  三、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的叠加效应
    (一)“增长”以外的因素得到重视
    (二)“参与”的吸引力增加
    (三)表达意识日渐突出
  四、与经济发展新阶段同频
    (一)上一阶段沉淀的老问题
    (二)下一阶段面临的新情况
  五、张力之下:当代青年的进退空间
第三章  奋斗观
  一、自由:“旷野”的吸引与艰辛
    (一)机会与变数同步增长
    (二)看重才华与能力的核心作用
    (三)尤为重视灵活支配的时间
    (四)抱有不被规则所宰制的期待
  二、稳定:“上岸”的挑战与企盼
    (一)“上岸”不易
    (二)“岸上有岸”
    (三)何处是“岸”
  三、奋斗:“旷野”与“上岸”是硬币的两面
    (一)为什么不能“既要……又要……”?
    (二)自由与稳定:凡是追求,皆有意义
第四章  消费观
  一、积极消费:追求品质,建构“精致”
    (一)花钱,让自己精致又漂亮
    (二)花钱,让自己新潮又健康
    (三)花钱,让自己舒适又有趣
  二、参与式消费:重视价值,强调体验
    (一)消费与社交深度绑定
    (二)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建构品牌
  三、控制式消费:聚焦需求,减少浪费
    (一)没必要花的钱不花,没必要留的东西不留
    (二)支持二手交易,主张物尽其用
    (三)重拾现金,学习存钱
  四、消费观:花钱还是省钱并不是关键
第五章  情感观
  一、变化:青年情感的三重特性
    (一)情感的对象化
    (二)情感的商品化
    (三)情感的工具化
    (四)在场景中理解情感
  二、困局:情感的需求与失落
    (一)深度嵌入缺失
    (二)信任成本增加
    (三)支持系统被弱化
  三、破局:为情感“落地”做出的努力
    (一)寻找小世界,重建“附近”
    (二)重审现实性,营造“当下”
第六章  社交观
  一、背景:互联网、趣缘、绩效化生活
    (一)互联网:新的场域
    (二)趣缘:新的抓手
    (三)绩效化生活:新的压力
  二、需求:维护边界感与寻找深嵌入
    (一)边界感:努力维护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深嵌入:寻求彰显个人意志和主导地位
  三、特征:在对立统一中寻找自洽
    (一)“社恐”与“社牛”并存
    (二)小规模团结与大规模分散并存
第七章  婚恋观
  一、爱情:惧怕又向往
    (一)不做“舔狗”“恋爱脑”
    (二)爱不动也爱不起
    (三)依然渴望爱情
    (四)爱情的“麦当劳化”
  二、婚姻:既要有感情,也要好合作
    (一)硬性条件是保障
    (二)情感交流是基础
    (三)追求主体性与归属感的统一
第八章  青年与未来
  一、理解今天留下的印记
    (一)内卷
    (二)躺平
    (三)主体性
  二、迈向未来广阔的天地
    (一)向深处走去
    (二)向远方走去
    (三)向尖端走去
致谢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巨变的时代:从世界到中国
    青年之未来,常被视为国家之未来。作为一个社会将来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青年被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当代青年是怎样的一代?有人说他们是最多元的一代,有人说他们是总体特征最模糊的一代,也有人说他们是低欲望的一代,还有人说他们是生活在矛盾中的一代……这些描述从不同的角度试图给这一代青年画像,但却又揭示出这一代青年当中存在的分化与区隔胜过以往数代。我们很难对当今的青年作全称判断,因为它不是一个单数,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存在。他们成长于代际快速更替、中西思潮交汇、变迁不断加速的背景之下,这样的成长经历使他们的观念与心态流动且多变,一直尝试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公共舆论中出现的描绘青年一代的新语汇不断翻新,令人应接不暇:“985废物”“小镇做题家”“县城婆罗门”“县城孔乙己”“都市首陀罗”“淡人”“MBTI人格”“i人”“e人”……每一个都描述着这一代青年,每一个也都只描述了一个部分。今天的青年似乎越来越不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却又陷入升级打怪的“抢椅游戏”中停不下来。他们当中有些人倦了、累了,想要回到故乡,寻找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又充满活力的生活。也有人高喊“人生是狂野,不是轨道”,冲回特大型城市的广阔天地,寻找“又燃又丧”的人生。在有些人眼里,乡村不再意味着落后与贫瘠,乡村CEO可以进城招工,民宿、果园、蔬菜大棚等“土”岗位也能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他们愿意去农村创业打工。在另一些人眼里,只有进入体制内才算“上岸”,即便是附着在体制之外的“瓷饭碗”也变成了香饽饽。有人说“爱情免谈”,夜校又在他们当中悄然流行起来,于是“约会不如上夜校,插画化妆写毛笔”。也有人通过虚拟恋人、乙女游戏、麦当劳化的爱情,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追求与想象。有人总是想要花最小的成本,逃离既定的生活轨迹,于是出现了特种兵旅行,Gap Year太长,Gap Day甚至Gap Hour才符合他们的心意。也有些人希望用短暂的时间满足交往的需要,成人小饭桌变成了漂泊的城市青年微型的社交场所,心与胃的空虚同时填满。他们花钱的时候不在乎,省钱的时候不马虎。大几千的物件,该买的时候不眨眼;小几块的零碎,该省的时候掰着指头算。他们说自己“偷感很重”地努力着,扮出云淡风轻的样子,将真实的需要掩饰起来;对于自己争取的目标,不到有把握的时候,绝不能让人察觉到。他们总是想要卸下身上的包袱,可以轻松愉快地生活,有人做“全职儿女”,有人“周末出家”,也有人离开互联网大厂开咖啡店。然而,没有过多久,全职儿女发现还是得出门上班,周末出家的发现在庙里待着比打工还累,开了咖啡馆的发现没有比上班性价比更高的事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既想……又想……”却“既不能……又不能……”,边“卷”边“躺”,又“燃”又“丧”成为一种集体情绪,似乎大家都很焦虑,但即便如此还都在积极求生。
    青春时代的集体记忆与体验将影响个体的生命历程,人与社会关系的二重性决定了人的观念与心态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社会的宏观结构与个体在社会中的具体处境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一代人的观念与行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际特征”。若要了解当代青年,与其在外部观察与描摹,不如进入他们生活的内里,仔细聆听他们的声音,用心观察他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选择。回到历史的进程和变迁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这一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在不断变迁的全新环境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何新之有?让我们从中国与世界的40年开始说起。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