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前言 从通缩到通胀之旅
第一章 通胀复苏
第二章 通胀、货币与思想史
第三章 政府在通胀中的作用
第四章 抵制通胀的理由
第五章 对抗通胀,哪些有效,哪些注定失败?
第六章 四项通胀测试
第七章 经验教训、警示与应对措施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从历史遗物到残酷现实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通胀逐渐被视为历史遗物。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曾短暂地出现通胀,而后价格在60年代末尤其是70年代开始迅速飙升。在那之后,大多数人渐渐习惯了“价格稳定”1的常态。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不光彩的例外:阿根廷和土耳其通胀过度;战后匈牙利、苏联,以及近年委内瑞拉和津巴布韦都发生过恶性通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制定者似乎找到了防止价格和工资无止境上涨的最佳方法。事实上,有时候政策制定者似乎过于成功了: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价格和工资都下跌的通缩成为更大的威胁。人们普遍担心,西方发达国家有可能重蹈日本经济紧缩的覆辙,与经济停滞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2
然而,就在我撰写本书之际,通胀再次悄然而至,并且越发严重。政策制定者们对于通胀卷土重来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罪魁祸首是新冠疫情,而另一些人则把原因归咎于俄罗斯。但鲜有人愿意承认,通胀的出现也许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央行行长们对通胀的预测显示,任何短期内的上涨都是暂时的,他们认为在两三年内,通胀将回归至大约2%的“目标水平”。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多数预测者的认同。然而,回归到过去的通胀水平的可能性极低,而且似乎已变得遥不可及。
这一结论或许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虽然通胀有时会潜伏,但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总是可能卷土重来。通胀的根源在于,它与不断变化的经济政治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水平。从政治角度来看,通胀往往被视为一种简单的逃避方式。短期来说,与根除通胀的痛苦相比,容忍通胀要容易得多。然而,从长远来看,容忍通胀只会带来遗憾的结局。因此,我认为通胀是隐蔽且难以对付的敌人,对经济、政治和制度框架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图书价格、价签和零花钱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想先带大家回顾我的童年时光。我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在买书和领取零花钱的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令人不悦的通胀。书籍的价格只涨不跌,我时常看到心仪的平装书的封底上,原本的价签被覆盖上新的,新价签上的数字总是比原来更高。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有一种想要撕掉那层新价签的冲动,但胶水往往粘得十分牢固,让我无从下手。偶尔幸运眷顾,我能在书架上找到尚未贴上新价签的书籍,但大多数情况下,我只能无奈接受比几周前经过讨价还价后还要高昂的价格。
这就是通胀的直观体现。书籍可能是一两年前出版的,除了新贴上的价签,书中的故事、文字、内页和封面都毫无变化,但价格却上涨了。对于依靠固定零花钱生活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个坏消息。我的“生活成本”在不断提高,而我的“收入”却停滞不前。然而,从书店或出版社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个好消息,比如1972年以一定成本生产出来的书籍,到了1974年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售出。当然,其间出版社的成本和书店的房租可能会上涨,导致纸面上的“利润”被更高的工资和贪婪的房东所侵蚀,但这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事实上,并不是书籍比沙发、相机或牛肉更贵,而是货币相对于书和其他商品来说贬值了。如果有伊妮德·布莱顿儿童图书的成熟二手市场,我也许会经常光顾。我可能会收藏《五伙伴历险记》,在几年之后以高价售出。然而,那时候没有像eBay(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这样的网站,我也无力承担昂贵的广告费。
土耳其洗衣机
一些人正是以囤积货物的方式来应对通胀的。当价格迅速上涨时,人们宁愿持有商品而不是货币。以20世纪30年代的土耳其为例,当时该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胀——这只是多年来通胀阶段中的一个缩影——伊斯坦布尔的一些批发商开始大量囤积洗衣机,打算未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3他们的“存款”以厨房电器的形式保值。与此同时,那些持有大量土耳其里拉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积蓄,选择购买进口豪华车。由于外汇兑换管制,将土耳其里拉兑换成具有抗通胀能力的美元、德国马克或英镑十分困难。这些汽车迷宁愿拥有慢慢贬值的外国资产,也不愿意持有迅速贬值的国内现金。
从土耳其社会整体的利益来说,洗衣机应当进入千家万户,而非在仓库里闲置积灰。同样,减少进口宝马、奔驰等豪华轿车有助于改善土耳其的国际收支平衡。然而,那些急于保护自己“财富”的人,宁愿选择囤积洗衣机和豪华汽车。通胀创造了反常的刺激,扭曲了经济决策,让原本不合理的选择完全合理化。就拿我童年时买书的经历来说,为了追赶通胀的脚步,书店必须雇用工作人员来调整价签。如果没有通胀,那么这一岗位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通胀催生了徒劳的工作,让人们做出奇怪的选择。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