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你的工作值得做吗?
第一部分 工作
第一章 何为工作?
第二章 为何工作?
第三章 何时工作,工作多久?
第二部分 价值何在
第四章 为爱,还是为钱?
第五章 热爱工作就够了吗?
第六章 什么工作是社会不可或缺的?
第三部分 值得做的工作
第七章 你的工作有更高的追求吗?
第八章 不工作如何还能活出价值?
第九章 你的工作会留下什么遗产?
致谢
参考资料
第一章 何为工作?
你知道什么是工作,如果你的年龄够大,能读到此诗,你就知道什么是工作,尽管你可能不会工作。忘了你自己。
——[美]菲利普·莱文(Philip Levine),
《工作是什么》(What Work Is)
最卑微和最高尚的工作
1968年,王枕洲从其移居地圣保罗的家前往明尼阿波利斯,在那里他停下来看望女儿,并与刚出生10天的外孙合影留念。动身前,他在巴西以低廉的价格购得了一些半宝石,在前往洛杉矶的途中,他卖了几块,其中有海蓝宝石、碧玺和黄宝石。事后证明,他折腾这一趟并不划算,商业目的没有达到,因为几周后,等他回到家时,赚的钱还不够买机票的,沉甸甸的行李箱里装着未售出的存货。不过,当王枕洲高兴地抱着外孙对着镜头时,他对女儿说的正是所有思想老套的中国祖父可能对其孙子的评价:这孩子很聪明,将来可能会当医生。
虽然这次旅行是王枕洲作为商人的最后几桩亏本生意之一,但那张照片却被装裱起来,挂在外孙卧室的墙上,成为克里斯托弗作为哲学家探索“人的一生做什么工作才有价值”的灵感源泉。王枕洲一直坚持让儿孙们努力从事受人尊敬的职业,并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逗他们开心。直到公公去世后,已经长大了的克里斯托弗才了解到他那次旅行的真相,他的外祖父并非只是为了看他才去美国的。也就是在那时,克里斯托弗才对外祖父的工作进行了反思:他的职业生涯既有幸运和成功,也有失败,而这个比任何人更能教会克里斯托弗如何找到有价值工作的人,在克里斯托弗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严格来说,已经从社会所认可的工作中退休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设想的工作会影响它在我们心目中的经济价值、它是否得到社会认可以及我们对它的感受。因此,确定工作是什么与工作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1907年,王枕洲出生于中国湖南的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其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娶。15岁那年,他离家出走,这样家里就少了一张吃饭的嘴。他来到省会长沙,补习功课,以便从军,这是当时农民参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唯一途径。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晋升为中将,娶了一个国会议员的女儿,日子富裕起来,但在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中,他从未过上稳定的生活。那些年里,他不断与敌人作战,主要是军阀、日本侵略者等,直至1949年国民党溃败,他才逃离故土。回顾其职业生涯,年仅42岁的他就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也遭受过不幸的打击。在国民党溃败前,他有两个孩子因病夭折,第一任妻子因手术失败而丧生,这些也让他失去了权力、工作、财富和自我价值感。
再婚后,他和新妻子以及他们幸存的六个孩子逃到了香港,随身只带着几箱财物,在那里计划下一步何去何从。台湾地区太危险,澳大利亚也太近,等待去美国的时间又太长。他们只好乘船和飞机移民到了里约热内卢海岸。他们抵达时正赶上狂欢节,有几个人还穿着毛料的正装,而当地人几乎是赤身裸体地在街上跳舞。王枕洲在新的国家靠变卖带去的贵重物品度日,等到这些东西卖光之后,他听从朋友的建议,举家迁到了圣保罗,因为那里的人比较勤劳。抵达那里以后,他开始做生意,做过洗衣店老板、餐车摊贩、东方装饰品进口商、种桑养蚕的农民,当然还有宝石经纪人,但多次失败。
王枕洲向他的孩子们灌输儒家价值观,即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帮助他人。虽然作为前国民政府的卫士,从军意味着需要他奉献和牺牲,需要长期与家人分离,但这也让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得到了相应社会地位。在儒家等级观念中,医学和教育的地位也很高。他有五个女儿和三个儿子活了下来,其中两个儿子当了医生,三个女儿成为教师。相比之下,他认为出售半宝石是无用之举,这让他感到卑微。他是一位十足的中间商,除了赚取差价外没有其他的目标。总的来说,他认为商业是利己的,尽管他的至少三个孩子经商,获利颇丰,并且还会继续享受比他取得的成绩大得多的经济成功,他仍然认为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他作为商人最后一次蒙羞之后,他的孩子们答应赡养他和他的妻子。
自此以后的余生中,他没有再挣过一分钱,但并没有停止工作,且活到98岁。他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时刻保持信息灵通,关注和阅读时事,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权威地传达给家人和朋友。他为子孙们的教育、工作和人际关系提供建议。他背着幼小的孩子去公园。他写信,分享他的智慧。他锻炼身体。他练习中国书法,并希望达到完美。他为后人整理出他外出打仗时与两任妻子互通的信件和交换的照片。他担心年轻一代的职业道德,以及自己死后他们会变成什么样。他与子孙后代分享了他的教育和经历所蕴含的重要智慧,告诫他们:如果必须做的话,要努力从事最卑微的工作;如果能做到的话,要立志从事最高尚的工作。
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