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日本思想全史(精)
ISBN:9787510892028
作者:作者:(日)清水正之|责编:周昕|译者:王丹
定价:¥70.0
出版社:九州
版次:第1版
印次:第3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32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何谓日本思想/接受与选择、外与内——思想史中的相对主义观点
第一章  古代
  1.日本的境域
    自然史与思想史/列岛的形成/他人眼中的日本——中国史书与地缘政治学位置
  2.神话中的思想
    《古事记》——神话思维/编撰历史方面的尝试/天地初始的神话/国让——高天原神的降临/何谓神/《古事记》与《日本书纪》——记纪的思想史
  3.诗歌的诞生与《万叶集》
    歌的诞生/大国主神与出云神话——诗歌的诞生/《万叶集》与思想史/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万叶集》/世界——人、自然与神/诗歌的形式——杂歌、相闻歌与挽歌/地方与民众/《万叶集》的时代——社会变革/《万叶集》中的思想史
  4.佛教的接受与发展——古代佛教的形态
    佛教的接受与思想史/何谓佛教/佛教传入日本——“佛相貌端严”/佛教的接受史与《日本灵异记》/因果报应的观念/神与佛
  5.圣德太子的传说
    二世界说/对太子的信仰/何谓奈良佛教
  6.佛教的深化——平安佛教的思想
    平安佛教的成立/最澄与天台思想/差别与平等/本觉思想/空海/《三教指归》——东亚思想俯瞰/《十住心论》与心阶/中国佛教与天台宗、真言宗/何谓密教
  7.王朝文化与思想
    国风化的意义/平假名的出现/平假名文学/和歌的隆盛/物语的成立/贵族的生活与思想——从《紫式部日记》谈起/自负、忧愁、踌躇/净土信仰的产生/政治思想——日本律令的成立与变化/惠心僧都源信与净土信仰/净土信仰的发展
第二章  中世
  1.历史物语、中世史书的思想——贵族的荣华与武士的登场
    武士的登场/荣华的记忆——《大镜》与四镜
  2.《愚管抄》与《平家物语》
    王法与佛法/因事见理/历史下降的必然性与超越性存在/中世人慈圆/《平家物语》——诸行无常
  3.《神皇正统记》——正理与历史
    神国日本/正统与正理/给后世的影响/伊势神道
  4.净土教与镰仓佛教的思想
    镰仓的新佛教——净土信仰与法然/《选择本愿念佛集》/称名念佛之行/亲鸾——对绝对他力的信仰/恶人正机说/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绝对他力/道元——修证一等/日莲——《法华经》的行者与题目/对其他宗派的批判——四格言
  5.艺道论与室町文化
第三章  近世
  1.天主教的传来及其思想
  2.朱子学派的登场
  3.儒教思想的多样性发展——朱子学与反朱子学
  4.古义学、古文辞学的成立
  5.儒教学问与教养的发展
  6.武士道与近世思想诸相
  7.国学思想
  8.町人、农民的思想
  9.兰学与幕末诸思想
第四章  近代
  1.明治启蒙思想及其发展
  2.明六社及其成员
  3.自由民权运动
  4.国民道德论与基督教
  5.社会主义思想
  6.转而研究内面
  7.大正民主思想及其归宿
  8.昭和的超国家主义与战时思想
  9.近代日本的哲学
  10.近代的日本思想史研究与哲学
第五章  现代
  1.战后思想的开端
  2.战后思维的相对化——主体、作为的理解方式
  3.战后的哲学及其变迁
结语——二层结构的哲学
后记
参考文献
日本思想史年表
出版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物语的成立
    假名文学的确定促进了“ 物语” 这一形式的繁荣。《源氏物语》绘合卷中如此评价《竹取物语》:“ 物语始自竹取翁。” 可见《竹取物语》是现存最早的创作物语。随着《源氏物语》的出现,创作物语登上又一个高峰。《源氏物语》作为享誉世界的宏大作品,由三部分构成,前、中部分以光源氏为主人公,后半部分笔锋急转,讲述了光源氏的正妻出轨而所生之子薰的故事(这部分又称《宇治十帖》)。光源氏年幼丧母,爱上了其父桐壶天皇美貌的皇后——藤壶。这段恋情的结果有了东宫的出生,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后光源氏与众多女性的交往,也正是由于这件事,或者说是光源氏这种不得已的“ 宿命” 因果。这种将人身不由己的倾向及界限视为佛教前世因果的观点,在后半段的描述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源氏物语》不直接描绘贵族社会政治的黑暗,而是将重心放在光源氏与女性的交往上,为四季的流转以及人的风貌、举动与心境配以适当的和歌赠答,以纤细的笔触进行刻画。后世的本居宣长因这种纤细的笔触,认为通过《源氏物语》“可知物哀”。《源氏物语》的这一本质深刻影响了本居宣长。他试图尽量不带佛教色彩去理解《源氏物语》,但其实这部作品已深深染上佛教的世界观,这一点需切记。主人公光源氏的出生、成长对其日后的影响,正是一部因果物语。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也意识到了这是一部“ 创作” 物语。同样出自紫式部之手的《紫式部日记》则通过在宫中服侍的女官之眼,切身描绘了所参与的社会及这一社会中生活的女性,作者的感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贵族的生活与思想——从《紫式部日记》谈起
    我们通过紫式部的日记( 记载了1008—1010 年的事迹),可知教科书中所写的“ 密教已流于表面而式微” 这句话的含义。如前所述,天台宗与真言宗均“ 密教” 化,据此进行的活动、加持祈祷等,给了平安贵族的生活以重大影响。密教的行事方式从国家级活动开始扩展至个人活动,如祈祷升迁等涉及现世利益之事。
    紫式部作为《源氏物语》的作者声名显赫,她还是服侍一条天皇的皇后——中宫彰子的女官。中宫彰子之父为藤原道长。紫式部日记的大部分都与中宫彰子生产皇子有关。
    开头描写了九月十日黎明之事:
    十日,拂晓之时,御所物品已悉数换成净白模样。中宫移步白御帐( 贵人寝所。两席大小,四周挂有帷帐)。道长大人、几位公子及四品五品的官人们慌忙为帐台挂起绢绸,来来往往搬运褥垫,甚是喧嚣。
    这个场景之后的描述十分耐人寻味。彰子在床上坐卧不安,她的身边是为“ 使恶灵附体于下人” 的念咒声,源源不断。为驱除附在中宫身上的妨碍生产的恶灵,“ 数月来被请入宫邸” 的,除了高僧,“ 山山寺寺” 有业力的修行者及“ 世间所有” 阴阳师都被请来击退恶灵。此外,南边的房间里还有高贵的僧正、僧都重重围坐,发出祈愿之声。同时不断往寺庙里派遣“ 御诵经” 的使者。
    这样喧闹的生产场景,也可以说是当时佛教作用的体现。若所生为皇子,则将来成为天皇的希望很大,这关系到藤原道长的荣华是否屹立不倒,因此生产这一场景十分重要。所以才每次动员众多佛僧、阴阳师来祈福。从各种文学作品中都可见贵族的迷信之深,他们心里想的其实完全是自己的荣华富贵。
    与紫式部同期,学识丰富、声名鹊起的是清少纳言。清少纳言服侍一条天皇的另一皇后——定子。但是,自彰子为一条天皇诞下皇子之后,紫式部与清少纳言的命运就彻底不同了。
    自负、忧愁、踌躇
    下面继续来看《紫式部日记》的内容,主要看一下紫式部作为一名女官的心境。接下来记述的是一条天皇首次来见刚出生的皇子,将要行至道长的土御门邸前的场景:
    天皇行幸之日将近,殿下准备也几近完美:遍寻世间珍奇菊花栽下,园中种满了一点点变色的白菊、盛开中的黄菊等各式菊花。趁朝雾初散放眼望去,不知为何,竟有迟暮之感。
    紫式部看到为迎接天皇行幸而收集世间珍贵菊花栽种的美好景象,心情却急转直下,想着自己若能够无忧一身轻,那该也可以轻松风流地度过这无常的一世吧。而自己每每看到、听到美好有趣之事,总是容易往忧思而去,徒增叹息。“ 多思无益,罪孽深重。” 如此茫然望着水面上自由自在的水鸟,紫式部赋歌一首:
    水鸟水上游,庸人庸世忧。将人比水鸟,浮世亦多愁。
    那么紫式部自称自己处境“ 罪孽深重” ,到底是为何呢?紫式部乃十分优秀的女官,因其教养多识而负责接待贵客,承担着外交作用。在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意识上,更可以看出她不落人后的自负。《源氏物语》曾有“ 才” 与“ 大和魂” 的对比(《少女》卷),“ 才” 为汉学方面的修养,与此相对,“ 大和魂” 为处理日常、实务的智慧才能。在这层意义上,紫式部可谓“ 才” “ 魂” 兼备。其不凡的自负之心也有迹可循,从其对竞争对手清少纳言的批判可见一斑。
    清少纳言是那种满脸自信之人。装作学富五车的样子,到处乱写汉字,可是仔细一推敲,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不过毕竟对女性而言,宫中还有生存艰难的一面。日记中有体现女性论的地方。紫式部说道,必须尽量低调。稍有高调之处,如果其人性直率,还情有可原;一旦被其他人视为眼中钉,则背影都会被人议论。可见宫中同僚对女官批判之尖锐。
    净土信仰的产生
    我们留意到了紫式部提到的“ 罪” 字。究竟是什么牵引着她,接下来将究明这一点。那是对当时逐渐发展的净土信仰的倾斜。据记载,紫式部的父亲曾教紫式部之兄汉籍,而其兄记忆力很差,于是父亲感慨,紫式部要是男孩就好了。可见紫式部才华横溢,拥有万事手到擒来的能力与自负。与此同时,自己心里又深深觉得现在的处境并非自己应在之处,却又没有直接信仰阿弥陀。紫式部直率地写道,在现世生活与自己的信仰之间摇摆不定,而自己又安于这种摇摆之中。
    “我对红尘已无丝毫留恋之心。若出家修行,定当不会有丝毫懈怠” 。但是,“ 在我出家之后,到乘上来迎的祥云之前( 阿弥陀前来迎接之前),说不定会内心有所动摇。因此才安于这种心情的摇摆之中。”
    紫式部因这种优柔寡断而称自己为“ 罪孽深重之人” ,认为这是自己前世的宿命导致了现在的局限。
    如此,从紫式部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佛教已无缘个人的救赎,而此时出现的净土信仰捕获了贵族的心,自然弥补了这一空缺。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