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两相流动不稳定性概述
1.2 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类
1.3 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研究回顾
1.3.1 静力学不稳定性
1.3.2 动力学不稳定性
1.4 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理论分析方法
1.4.1 静力学不稳定性
1.4.2 动力学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温供热堆热工水力学不稳定性
2.1 概述
2.2 试验研究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参数范围
2.2.3 试验步骤
2.2.4 自然循环瞬态试验结果
2.3 稳定性判别准则的理论分析
2.4 低温供热堆自然循环两相流动不稳定性时域分析
2.4.1 两相流体的基本热工水力微分方程
2.4.2 传热模型
2.4.3 压降关系式
2.4.4 滑速比
2.4.5 过冷沸腾区的空泡份额
2.4.6 传热系数关系式
2.4.7 点堆动力学方程
2.4.8 反应性反馈
2.4.9 管道与腔室模型
2.4.10 冷凝传热模型
2.4.11 模型方程解法
2.4.12 程序NOTINACI的开发
2.4.13 程序NOTINACI的验证
2.4.14 5 MW和200 MW低温供热堆不稳定性的计算
2.4.15 低温供热堆热工水力学稳定性安全审评验收准则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先进研究堆自然循环不稳定性分析
3.1 概述
3.2 数学模型推导及数值方法
3.2.1 热工水力方程
3.2.2 传热模型
3.2.3 压降关系式
3.2.4 对流换热系数关系式
3.2.5 管道与腔室模型
3.2.6 数值方法
3.3 分析程序开发及验证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海洋条件下并联多通道两相流动不稳定性
4.1 概述
4.2 数学物理模型
4.3 海洋条件附加力模型
4.3.1 非惯性坐标系的动量方程
4.3.2 海洋条件下并联通通道模型
4.4 分析程序开发及验证
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倾斜海洋条件下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4.5.2 耦合海洋条件下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运动条件下核热耦合对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影响研究
5.1 概述
5.2 数学物理模型
5.2.1 基本热工水力模型
5.2.2 板状燃料元件传热模型
5.2.3 上下联箱模型
5.3 数值方法
5.3.1 控制方程离散
5.3.2 模型求解方法
5.4 分析程序研发及验证
5.4.1 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程序的研发及验证
5.4.2 核热耦合程序的研发及验证
5.5 计算结果及分析
5.5.1 稳态核热耦合计算
5.5.2 瞬态响应曲线
5.5.3 不稳定性边界
参考文献
第6章 超临界水并联通通道两相流动不稳定性
6.1 概述
6.1.1 CSR1000堆芯冷却剂流动路径
6.1.2 CSR1000燃料组件
6.2 基于频域方法的CSR1000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6.2.1 频域法数学模型
6.2.2 燃料棒传热模型
6.2.3 水棒传热模型
6.2.4 冷却剂通道热工水力模型
6.2.5 慢化剂通道热工水力模型
6.2.6 堆芯外循环模型
6.2.7 超临界水堆热力学稳定性分析
6.2.8 频域法程序
6.2.9 平均通道计算结果及分析
6.2.10 热通道计算结果及分析
6.2.11 CSR1000安全稳定运行区域分析
6.2.12 小结
6.3 基于时域方法的CSR1000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6.3.1 时域法数学模型
6.3.2 并联双通道两相流动不稳定性
6.3.3 并联多通道两相流动不稳定性
6.3.4 不对称加热条件下两相流动不稳定性
6.3.5 超临界压力下低密度波不稳定性
6.3.6 小结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流量脉动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
7.1 概述
7.2 试验研究
7.2.1 试验回路
7.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7.2.3 流量脉动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特性试验研究
7.3 理论研究
7.3.1 无量纲参数对间歇型干涸影响分析及间歇型干涸相对临界热流密度的预测
7.3.2 间歇型干涸后换热特性及触发持续型干涸的数值模拟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钠-水蒸汽发生器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8.1 概述
8.2 数学物理模型
8.2.1 蒸汽发生器模型
8.2.2 泵模型
8.2.3 管道和阻力件模型
8.2.4 管网模型
8.2.5 辅助模型
8.3 数值方法
8.4 两相流动不稳定性计算
8.4.1 均匀热流密度并联多通道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8.4.2 典型蒸汽发生器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