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郑君里评传(精)/香山文脉丛书
ISBN:9787218183480
作者:作者:李镇|责编:廖智聪
定价:¥108.0
出版社:广东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46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革故鼎新(1911—1927)
第二章 南国岁月(1928—1931)
  第一节 别开生面
  第二节 初出茅庐
  第三节 壮志凌云
第三章 追梦年华(1932—1937)
  第一节 多事之秋
  第二节 后生可畏
  第三节 风云儿女
  第四节 笔下风雷
  第五节 候补皇帝
  第六节 凤凰于飞
第四章 八年离乱(1937—1945)
  第一节 共赴国难
  第二节 任重道远
  第三节 民族万岁
  第四节 返璞归真
  第五节 天亮前后
第五章 昆仑片玉(1945—1949)
  第一节 角色诞生
  第二节 银幕史诗
  第三节 春晓雀鸣
第六章 时代之光(1949—1959)
  第一节 万象更新
  第二节 迷离犹疑
  第三节 承颜接辞
  第四节 补过拾遗
  第五节 红烧头尾
  第六节 开路先锋
第七章 赤子之心(1959—1969)
  第一节 枯木逢春
  第二节 断章余韵
  第三节 无妄之灾
第八章 尾声
附录
  附录一:郑君里年表(1911—2024)
  附录二:郑君里著作封面
  附录三: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宣统三年,农历辛亥,阳历1911年。腐朽的大清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国家领土、政教制度、精神信仰同时破裂。10月4日,清廷颁布了由海军部参谋官及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禁卫军军官傅侗作曲的名为《巩金瓯》的“国乐”,梦想借礼乐传统重整朝纲。讽刺的是,就在这首所谓“国歌”颁布六天后,湖北武昌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武装暴动。至10月12日,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民众纷纷起义,响应这伟大的辛亥革命。
    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正处于革命运动的中心,孙中山12月25日来到上海,此后召开了同盟会的最高干部会议,商讨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重大方案,包括总统制与内阁制之取舍与总统人选等问题。七天之后的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寿终正寝。泱泱中华大地,从器物到制度,从习俗到思想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
    与波澜壮阔的大历史相比,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很多足以载入史册的人与事也正是从看似无足挂齿之处萌发的。己亥月,庚戌日,即阳历12月6日,上海虹口天潼路一所并不宽敞的民居传来婴儿的啼哭,广东人老郑的儿子降生了。
    老郑是孙中山的同乡,来自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早年间跟着三乡镇的亲友一起来上海讨生活。那时候,南京路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已经是沪上商业地标,四家公司都是香山县人开办的,公司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多为广东香山人。他们绝大多数都聚居在虹口一带,人数接近七万。老郑的很多乡亲都是永安公司的职员,但没人知道为何老郑没能进入永安公司,一家人仅靠夫妇俩在虹口的天通庵路摆水果摊为生。水果摊虽然不是大买卖,但凭着老郑夫妇的忠厚和一家人的勤俭,日子还算过得去。
    1911年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但对于郑家来说,再大的事都大不过儿子的出生。这孩子生得好,天庭饱满,五官挺拔,头发微卷,四肢有力,壮实得像一只小牛犊。于是就给孩子起了个“阿牛”的乳名,家人更喜欢用广东音的习惯叫他“牛仔”,父母待小公子如掌上明珠。儿子的出生对于郑家意义非凡。老郑年过四旬,算是老来得子,之前只有一女慧莲,这回终于有了个眉清目秀的宝贝儿子,他觉得光耀门楣大有希望了。
    阿牛果然伶俐过人,6岁入私塾开蒙,认字很快,学习颇有些天赋。教书先生唐梦兰甚是严苛,每遇顽童犯错,就把学生的手背顶在桌角上打手心,那种疼痛和无助感在阿牛成年后仍清晰记得。不过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教书先生的责罚,而是债主登门。由于贫困,郑家经常靠借债度日。每逢年底,别人家的孩子开心过节,阿牛却不得不在大年三十跪在家门口,乞求上门要债的亲友宽限期限,等过了年关再还债。逼债的多是亲戚,阿牛对族亲凶神恶煞般的嘴脸记得刻骨铭心。多年之后,成为著名电影艺术家的郑君里,很少与亲戚们往来。他曾在1952年写过一篇文字,回忆了童年这段不堪的经历:
    我是城市小商人家庭出身,我父母起先开一间小水果店,不久就为大的水果行庄压垮了,我家庭只好借债度日。从小我就看到父母受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受亲戚债主的辱骂。
    P2-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