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一本书读懂30部艺术学经典/学术经典导读丛书
ISBN:9787302687245
作者:编者:郭泽德//宋义平//关佳佳|责编:顾强
定价:¥68.0
出版社:清华大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33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探究美学的思维方式
  01  《美学》: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02  《西方美学史》:西方2000多年的美学发展历程
  03  《美的历程》:美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04  《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美学教育理论
提高审美的方法途径
  05  《审美经验现象学》:如何提升艺术修养
  06  《艺术的故事》:手把手教你如何欣赏艺术
  07  《中国艺术史》:西方汉学家心中的中国艺术全景图
艺术本质的探索之路
  08  《艺术及其对象》:艺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09  《艺术即经验》:让供奉在橱窗中的艺术融入生活之中
  10  《艺术与错觉》:视觉艺术从业者必读之书
  11  《艺术与视知觉》:如何“用眼睛看艺术作品”
人类如何用“符号”表达情感
  12  《人论》:以人类学哲学视野透视人的本质
  13  《艺术力》:当代舞台上艺术与政治的角力
  14  《艺术的语言》:作为艺术语言的音乐与舞蹈
  15  《情感与形式》:从符号论的角度理解艺术的本质
古典与当代艺术的魅力
  16  《古典艺术》:走进16世纪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世界
  17  《罗丹艺术论》:罗丹“真善美”的艺术观
  18  《论艺术里的精神》: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19  《当代艺术之争》:对传统艺术的消解与颠覆
  2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忠实拥趸吗
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风格和特征
  21  《诗学》:来自爱琴海的文艺指南
  22  《文学理论》:什么是真正的文学
  23  《音乐中的伟大性》:能够孕育伟大的,不止平凡
  24  《古典风格》:古典音乐,原来并不枯燥
  25  《摄影哲学的思考》:光影与色彩的魔法世界
  26  《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从绘画出发的新艺术史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
  27  《电影的本性》:什么是“真正的电影”
  28  《电影是什么?》:巴赞对电影本质的探索
  29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第七艺术”的魅力
  30  《电影语言的语法》:影视行业入门的第一本书

精彩页/试读片段

    01
    《美学》: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1770—1831)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780年,就读于斯图加特文科中学。1788年10月,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16年起,担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柏林大学哲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政府代表等职务。1801—1831年期间,完成了《逻辑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是第一本系统性地论述审美和艺术的经典著作,原本是黑格尔19世纪20—30年代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讲义,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根据笔记编辑成书,于1835年出版。黑格尔的《美学》包含了唯心论哲学关于美学和艺术的系统性论述,思想博大精深,作为研究美学的必读书目之一,由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翻译,中译本第1卷首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
    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也是一位伟大的辩证法家,其美学思想是扎根在他的哲学理论体系土壤之中开花结果的。
    (一)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个对立面中,究竟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围绕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体认识造成了客观世界,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或神)的具体化。在黑格尔看来,这个客观存在的真理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本质是意识,是精神,因此,世界历史属于精神的领域。打个比方来说,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经过马克思等哲学家的批判性继承,辩证法广受认可。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主要逻辑框架是:人只能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照才能认识“自我”,比如自己与他人的对照、人与物的对照等等。因此,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人类的思维才能深入事物的实质、形成思想。
    黑格尔认为,能够作为哲学的思维逻辑,必须是自由的,而哲学史的起点,也在自由思维,是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类的历史以自由为基本和起始。世界精神的内核是自由,而自由的实现手段则是个体的欲望、兴趣、活动。由于国家和民族是人类存在的总体方式,所以自由精神的演进就在法律、道德、伦理和民族精神之中展开,以此制约和教化、导引个体的欲望、兴趣、活动,使之依循自由精神原则。
    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总论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谓理念,是指真理,事物的本质;所谓感性显现,是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句话蕴含着两个基本层面的理解。
    第一,美的本质是真,真是美的前提。只有真实地表现了事物本质的作品,才是美的,美和真是一致的,不真,则不美。举个例子来说,文学里经常有个比喻:“这姑娘长得像花一样美”。在这里,并非是说姑娘长得跟花一模一样才算美;反而,如果姑娘真的长得跟花一样,就是恐怖故事了。人之所以美,首先得符合“人的本质”,花之所以美,首先得符合“花的本质”。
    第二,美是“显现”。真不是美,美是真的本质(理念)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这个“显现”是与“存在”对立的概念。比如,人在石头上画了一只羊,这个绘画作品中的“羊”是“显现”,也就是人用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艺术”。
    那么,人为什么要“显现”呢?黑格尔打了一个很经典的比方: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入河水里,水中浮现了一圈圈涟漪。他惊奇地看着,觉得这涟漪是他的作品,因为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了自己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人创造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因为人和草木不同,人有自觉意识,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是因为人需要从现实世界中认识自己。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是艺术和一切行为、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和“真”,即形式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之上的,这就是黑格尔美学的闪光点所在。在这个基础之上,关于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三个重要观点如下。
    (一)美是无限的、自由的
    黑格尔认为,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关系是“欲望关系”。比如,人看到羊,会吃掉它来填饱肚子或者养起来等以后再吃。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消灭了客体的存在和自由(羊被人消灭和占有),而主体的感性又过分依赖于客体(快乐取决于羊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所以主体和客体都是不自由的。
    P2-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