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构建和平(缔造欧洲解决方案1945-1963)(精)/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
ISBN:9787100219570
作者:作者:(美)马克·特拉克滕伯格|责编:赵冉|译者:石斌//王守都//徐菲
定价:¥138.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52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缩略语
参考文献缩略语
第一部分  欧洲的分裂
  第一章  基于势力范围的和平?
  第二章  迈向分水岭
  第三章  对实力的考验
第二部分  北约体系
  第四章  北约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  艾森豪威尔与“核共享”
  第六章  混乱的同盟
第三部分  冷战和平
  第七章  柏林危机中的政治,1958—1960
  第八章  肯尼迪、北约与柏林
  第九章  解决方案的成形
资料来源与参考文献
档案资料
索引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基于势力范围的和平?
    1945年,美国、苏联和英国仍是盟国。他们一起打败了纳粹德国,非常彻底,以至于德国人在这一年5月不得不投降。日本,另一个主要敌国,几个月后也宣布投降。然而胜利并不意味着和平。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前,苏联和西方盟国就已经开始相互争吵。到了1946年初,许多人开始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可能无法避免。
    当然,苏联与西方大国从未真正走向战争,不过他们卷入的这场巨大冲突——后来被称为“冷战”——主导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尤其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期,发生一场全球战争并不只存在某种理论上的可能性。武装冲突的危险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有时候离一场新的战争看上去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天之遥。而战争此时意味着全面核战争。人们的感觉是,文明的延续,甚至人类本身的生存,很可能都将处于安危未定之秋。
    究竟该如何理解冷战的性质?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场冲突的核心是意识形态:苏联想主宰欧洲并把共产主义政权强加于整个欧洲大陆;而美国政府,自1945年4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去世之后,完全无法以“势力范围”的方式思考问题,也无法接受欧洲的分裂。这种观点还认为,美国人无法放弃自己的原则,不得不支持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独立,而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美苏在杜鲁门上台之初首次发生重大冲突,即在波兰问题上发生争论。这场争论还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冷战爆发的关键因素:球一旦开始滚动,就再也无法让它停下来。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与实行民主制的美国在战后时期无法亲密合作,固属理所当然之事,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注定要陷入一场有可能导致战争的争端?也许美国人原本乐见自己的制度在整个欧洲得到推广,又或许苏联人原本希望整个欧洲大陆都“共产主义化”,然而考虑到权力的现实以及双方对战争的厌恶,这些愿望对于实际政策又有多少影响?美国没有打算用武力把苏联人赶出东欧;苏联也没打算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以便把美国人逐出西欧。那么,不管双方嘴上是怎么说的,难道他们不是或多或少都接受了欧洲的现状吗?难道不是因为美苏力量对比完全势均力敌,以至于任何一方都无力真正挑战欧洲的现状?如果是这样,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确实,回过头看,很难理解那段时间为何会出现严重武装冲突的危险。美国决策者以及苏联领导人都不是自身意识形态的囚徒,他们完全能够认识到权力的现实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较之罗斯福在任的1945年初,在杜鲁门执政的后半年里,美国的政策实际上已变得更加“现实”——也就是说,更切合权力的现实,并因而更愿意接受苏联在东欧的主导地位。在国务卿詹姆斯·贝尔纳斯(James Byrnes)——杜鲁门执政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真正制定者——的领导下,尤其是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带头推动了后来逐步成型的以势力范围为基础的欧洲解决方案:西方大国愿意在事实上(尽管不是言辞上)接受苏联在东部拥有势力范围;作为交换,苏联人愿意尊重英美控制区域的西方主导地位。有明显迹象表明,苏联人将乐于接受这样一种安排。因此,到了1945年底,看上去似乎有可能形成某种程度上的永久解决方案:每一方都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区内自由行事,以此为基础双方可以在未来和睦相处。
    P17-18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