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弟子规》到底是一部什么书?为什么要学?
《弟子规》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弟子规》与经典的关系是怎样的?
《弟子规》里到底有没有糟粕?
《弟子规》里的三种教育内容是什么?
《弟子规》里的四种教育方法是什么?
今天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在哪里?
学习《弟子规》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第一章 总叙——学好《弟子规》,做好老师教好学生
圣贤人的学问,学一句做一句才真受益
孝悌是家风也是校风,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教学与做事,当遵“谨”与“信”
爱学生、爱万物,亲近圣贤经典做仁人
要提升道德学问,明了教育的次第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一)
第二章 入则孝——教育的生发点,孝为德之本教之基
教学生学会回应他人,改变就在“一瞬间”
引导学生学会立即行动、不再拖延的绝妙方法
让批评教育学生这件事无阻力,更有效
学生有一颗时时体恤父母的心比好成绩更重要
不管是外出还是回来,都要及时告知相关信息
小时生活作息要规律,大时人生事业要稳定
事情再小也要教学生谨慎,不能想当然地擅自为之
戒除学生占小便宜和私藏他人物品的毛病
让学生自动自发学习、关心体贴父母老师的秘密
爱惜身体为孝之始,培德立业为孝之终
要了悟“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真正内涵
圣贤教育中没有“愚孝”,因为有善劝谏智慧
重视对学生进行关于生老病死的生命教育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二)
第三章 出则弟——学生和睦相处、尊师敬长的大智慧
引导学生互敬互助、兄友弟恭,亲如兄弟姐妹
要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说话是一门艺术,做到言语柔和避免起争端
饮食坐立行走,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
教学生懂得体察长辈的需要,做力所能及的事
引导学生对师长有礼敬之心,不呼其名,不炫己能
对待长辈的礼节有大学问,教学生自如地应对
帮助学生开阔心胸,引导他做好孝悌在家校外的延伸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三)
第四章 谨——师生何时何地都应谨言慎行,自重自爱
教学生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穿衣戴帽、归置衣服的细节会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引导学生戒除攀比心,依循自己的本分穿衣
教学生合理、健康饮食,不饮酒、不吸烟
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利于长养学生的气质
引导学生做事有礼有度、有条不紊、不忙乱、不畏难
一句话六个字,能救学生的命,要时时记心中
嘱咐学生提起警觉心,不打探他人的“邪僻事”
告诉学生,登门拜访他人时,务必遵守礼节
教学生懂得正确借用他人的物品,并做到及时归还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四)
第五章 信——言而有信,乃立业处世之基本道德要求
学生当在言语上做到诚实守信,不欺诈他人
教学生说话懂得掌握分寸、看时机,少说多做
告诫学生,不说奸巧污秽之言,远离市井之气
言语务必要谨慎,不轻言、轻传不确定的事
不要轻易许诺,否则将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教学生学会正确说话,吐字要注意轻重缓急
告诫学生和自己,不去议论别人的长短,管好嘴巴
培养学生“见善思齐、见恶内省”的好品质
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学问的提升,看淡对物质的追求
把正确对待批评与赞誉的态度传递给学生
教学生不去掩饰错误,懂得“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五)
第六章 泛爱众——教学生爱敬一切,创造和美人生
教学生爱人,也要爱物,无论其有无生命
名望的基础是内在德行和才干,而非外表与大话
教学生克服自私的弱点,远离傲慢的习气
告诫学生,别谄媚富人、看不起穷人,勿喜新厌旧
教学生学会观察办事、说话的时机,不可盲动、乱言
让学生懂得不揭他人短处与隐私,还要隐恶扬善
规劝他人需要智慧,教学生注意规劝的时机与态度
鼓励学生多给予、少索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导学生知恩报恩,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不怨恨他人
教学生学会宽以待人,以德服人,非势服人,并自勉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六)
第七章 亲仁——引导学生亲近仁者,一生受益无穷
培养学生的明辨力,学会分辨仁者、做仁者
鼓励学生亲近仁者,他的德行才会与日俱增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七)
第八章 余力学文——教学生学以致用,立志做圣贤
引导学生去力行圣贤的教诲,既能知又能行
把正确的读书方法与读书规矩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对房室书桌、笔墨字纸的恭敬态度
教学生对图书典籍做到“定位”,爱惜保护好书籍
鼓励学生多读养心志的圣贤书,让心灵纯净纯善
告诉学生,别自暴自弃,学贵立志,读书志在圣贤
学生力行《弟子规》细节指导(八)
附录1 《弟子规》全文
附录2 《弟子规》学生每日生活力行表
《弟子规》里的三种教育内容是什么?
《弟子规》里涉及的教育内容有很多,但总结一下,最为突出的大概有三种,分别是德行教育、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
1. 德行教育
有些人很反对德行教育,认为这很虚伪,甚至认为人类的道德要素都是圣人制定出来要求老百姓去做的,是用来约束、教化老百姓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道德要素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慢慢进化而来的,是每个人的大脑中天然存在的。圣人们教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启发它、强化它而已。
而《弟子规》里首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德行教育。《弟子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序,即全篇总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八个短句点明主旨,明确指出《弟子规》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和训导,并对此概括了具体的纲目。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即“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篇章。除“谨”和“余力学文”外都可以归为“德行教育”这个大类。
首先提到了“孝弟”,即开篇提到的“入则孝”和紧随其后的“出则弟”。“孝弟”是做人的根本,做人教育离不开“孝弟”的教育。在这两部分内容里,对孩子“孝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规范与标准,比如关于孝道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等,以及关于悌道、长幼有序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等。事实上,孝悌是德育思想的核心,自古就如此,而《弟子规》正是从这两方面劝导子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让孩子从小就有感恩、敬重、关爱之心。
接下来的“信”篇,更是教子从小就懂得诚实守信,做到言出必行、谦虚谨慎、见贤思齐、向善学善等,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就鲜明地表明了这些。要特别重视这些教育内容,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自身诚信品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是完全一致的。
之后的“泛爱众”“亲仁”部分,可以归为“仁爱教育”,也就是说通过这两部分内容,培养孩子仁爱之心,从而使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怎样对待他人。其中提到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可以培养孩子一颗广博无私的心;而“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则教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做到知礼节,懂分寸。之后“亲仁”部分的“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则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但不谄媚,不傲慢,而是注意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结交品行好的而不是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通过学习,孩子也会建立一个正确的交友标准。
培养孩子从小有好的德行,是《弟子规》最大的教育目的,让孩子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为人处世也是《弟子规》所倡导的与人交往之道。综合来看,《弟子规》里的德行教育都是生活化的,是把德行教育融入到生活点滴之中的,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学习、践行,形成习惯,从而自然展现出良好的德行素养,这正是《弟子规》的过人与独到之处。
另外,《弟子规》里的德行内容与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核心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如“入则孝”和“出则弟”在标题上就体现了“孝弟”思想,这两部分的具体内容更是体现了“礼义廉耻”的思想,比如与父母的相处之礼、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之礼等;兄弟和睦相处,又有“义”的成分在其中;“苟私藏,亲心伤”既体现了对父母的孝心,还体现了“廉”的思想;“德有伤,贻亲羞”,说的是如果德行有所缺失,就会给父母和家族蒙羞,也体现了“耻”的精神内涵。而一个孝子也会是一个对国家尽忠的人,我国自古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孝经》也提到,“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意思是,一个真正能孝敬父母的人一定也具备忠心,会忠诚于领导及所做的事业。关于“信”,《弟子规》用一章的篇幅来讲述,其他还有多处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这些都值得好好研究学习。
2.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在《弟子规》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正如一句话所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也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做事的方法如果习惯了,也就很难再改变了,就会成为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所以说,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他的优秀品质与综合素养就会像天性一样坚不可摧。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弟子规》恰恰在习惯养成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标准与范本。
比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弟子规》“谨”篇强调“朝起早,夜眠迟”,即要早起迟睡,但这里的吃睡不是提倡夜生活,而是相对于古代“日落而息”来说的,也就是比“日落而息”要稍微迟一点睡,珍惜时光,不浪费光阴和生命,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学习,提升道德学问。还强调“晨必盥,兼漱口”,也就是早晨要洗脸刷牙;“便溺回,辄净手”,就是如厕完毕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要养成“动物归原”的好习惯。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