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向善而行
ISBN:9787523112267
作者:作者:马诒均|责编:袁涛
定价:¥98.0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44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沧桑的西石桥
第二章 记忆中的老屋
第三章 幼年丧母
第四章 苦涩的成长
第五章 奔跑的少年
第六章 走进澄西中学
第七章 担任团支部副书记
第八章 青春燃烧的日子
第九章 初进医疗站
第十章 医者仁心
第十一章 苏醒的大地
第十二章 父亲的工厂
第十三章 五十元起家
第十四章 借鸡下蛋
第十五章 抱着女儿出差
第十六章 外协加工
第十七章 重盖新房
第十八章 挺进主机厂
第十九章 设立奖学基金
第二十章 诱惑的陷阱
第二十一章 人间四月天
第二十二章 当选人大代表
第二十三章 塑机配件大王
第二十四章 二十年后再相会
第二十五章 担任大学校董
第二十六章 百乐门传奇
第二十七章 塑料机械
第二十八章 劫难
第二十九章 人间真情
第三十章 顽强站起来
第三十一章 企业家的觉悟
第三十二章 转型之路
第三十三章 湿帘的开发
第三十四章 顺成的诞生
第三十五章 山重水复又一村
第三十六章 纳米修复剂
第三十七章 走出国门
第三十八章 顺成之家
第三十九章 造福桑梓
第四十章 志同道远
第四十一章 制定行业标准
第四十二章 千里送暖 情系延川
第四十三章 收藏之路
第四十四章 张氏文化会长
第四十五章 与炎黄为友
第四十六章 爱心仍在路上
第四十七章 瑞雪话桑榆
附:张耀顺人生大事记
后记:写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
致谢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沧桑的西石桥
    1955年10月,张耀顺出生于江阴县(1983年撤县改市)西石桥乡(今江阴市利港街道西石桥社区)苍山村的汉墩头。
    西石桥旧称后梅,因桥得名。根据《江阴地名故事》记载,明万历年间,西石桥乡绅梅怀楼、夏爱山出资在集镇西的芦埠港上建造了一座石拱形阶梯桥,方便乡民往来。石桥名为太平桥,俗称西石桥。后因集镇临桥,西石桥渐成地名。
    西石桥位于江阴县西部,宋代在此设西通武进的邮铺,属良信乡。清代改为后梅镇。1957年,周边4个乡的大部分地区并入,组建后梅乡,1958年成立后梅人民公社。1959年9月,更名为西石桥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西石桥乡。1991年4月改为西石桥镇。如今西石桥镇与利港镇合并为利港街道,此处为西石桥社区。
    西石桥留给张耀顺的记忆,在岁月更替中与时渐变。如今的西石桥,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既有苍老的印记更有时代的新貌。利港河昼夜不舍,继续演绎着西石桥的后辈们生生不息的烟火画卷。
    一个中秋细雨的午后,张耀顺再次来到了西石桥。当年的桥已无踪迹,河也被涵洞埋在了地下,覆盖其上的是绿化林带。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的沧桑。街道很窄,只能过一辆车。两边的平房修修补补,墙上挂满了线缆,提醒我们这里已经是信息时代。新贴的墙砖与古老的门板,在交谈着西石桥的前世今生。街边有一棵古槐,据说植于明代,至今有350年的树龄。如今枯枝虬曲,仍有生机,已被政府作为古树保护。当地流传着“先有槐树后有街”的说法。
    街上有一家衡器店,店铺主人刘世英是一位91岁的老人,专门做老式的杆秤,已经有66年的历史。“秤砣虽小,可称人心”,由他亲手打出的“定盘星”,决定了交易的公平,他从来不做亏心秤。刘世英多次被评为“江阴市十佳好人”“无锡市好人”。如今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现在轮到在他儿子手里做秤了。儿子已经70多岁仍然在这里坚守,他正在低头打磨秤杆,见客人进来,很是热情。张耀顺送给他一本《岁月顺成》,并在这本书首页签上自己的名字。他很开心,“呀,你就是百乐门的老板?”他似乎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西石桥红极一时的百乐门大酒店。
    老街拐过90度,便是人民路。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幕公有与私有、集体与个体、喧闹与平淡的乡镇故事。这条街上曾经有过哪些商铺,发生过哪些事情,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记起。如今还能见到粮站、银行、理发店、菜市场、邮政局等,只是门面已经更换。
    40年前的西石桥渐渐远去,见过它的人和如今能记起它的人越来越少了。
    西石桥境内有梁敬帝墓,曰苍墩。相传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元帝的第九子萧方智于公元555年即位。公元557年逊位于陈霸先。陈受命,奉帝为“江阴王”。梁敬帝16岁时夭折,薨于外邸,后追谥为敬皇帝,葬墓在苍墩。苍墩面积225平方米,高20余米,四周原有护陵河。南河上有小石板桥,名曰苍山古桥,过小桥可通往苍山寺。
    石板桥很短,几步就能跨过去,而这一步又很长。苍山寺建于宋代。清乾隆年间,复建殿宇。道光年间,又增置寺田,换新佛像,一时香火很盛。20世纪末重建,大殿气势恢宏、香客众、香火旺、游人多。今苍山寺现存部分护陵河、苍山寺砖额、苍山寺田碑记及古银杏树一棵。相比苍山寺的辉煌与旺盛的香火,梁敬帝墓显得冷清了许多。
    苍山村没有山。
    苍山村大概因苍山寺而得名,但苍山寺也不见山。整个江阴市平均海拔不到6米,所谓苍山又有多高呢?也许是人们见惯了水,心中希望有一座山。20世纪70年代苍山大队共有7个自然村:汉墩头、闸板村、杨山沟、查沟村、梅家村、野田里和姚家村。汉墩头因村前有一座汉墩而得名,至于是何人的墩已无从考证。20世纪60年代的汉墩有一人多高,而如今被村民盖房取土,基本成为平地,长满杂草。
    张耀顺的家就在苍山村的汉墩头。老房门前是一片稻田,稻田一年由旱变水,由绿变黄。汉墩头的人们在田间的色彩变换中收获粮食。屋后是昼夜不舍地奔流的大麦河,时而汹涌,时而温顺。河水滋养了两岸的百姓,也吞噬过无数的生命,不断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乡村的风景固然很美,但在农业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抬头望天,低头耕田,一年到头地辛勤劳作,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苍山村和江阴其他乡村一样,人均不足一亩地,遇到天旱、雨涝和社会动荡的年景,日子就过得更艰难。如今的苍山村富裕了……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