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文化散论集纳(下编辑与策划)/雪岗人文讲堂
ISBN:9787514894783
作者:作者:雪岗|责编:史钰
定价:¥49.8
出版社:中国少儿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19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八辑
  我的读书观与我的编辑观
  编辑之路四阶段说
  思维科学与编辑实践
  编辑工作中的道德建设
  国际化出版中的编辑工作
  一个驳议——关于编辑的“策划”与“案头”
  在编辑培训班上的讲话
  讲义:编辑文体的写作
  少儿类图书的编辑工作
  少儿知识读物的特殊性及编辑对策
  编出图书的特色来
  审读加工四体会
  关于科学和科普读物的再思考
  关于历史和历史读物的再认识
  “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出版追记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写作特色
第九辑
  1981年版《三国故事》后记
  一段不解之缘,关于续编写《中国历史故事集》
  愿少年读者们喜欢它——《中国通史故事》评介
  关于《中国通史故事》的对话
  《中国通史故事》审读报告(节选)
  《世界大人物》丛书编者的话
  《中华五千年》编者的话
  《中国情》选题设计方案
  筑起一道“人物长城”
  《百科小史博览》丛书前言
  《蓝皮书——名人名言录》编者寄语
  《动物日记》编者的话
  新方法讲述老故事,看《中国故事》
  《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学初探》后记
  《漱玉清芬李清照》自序
  《祖先的遗产》自序
  缀文非好名
  《我当编辑》自序
  《中华经典诗歌词曲赏读》总序
  普通的,也是独特的
  开头语: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开头语:我这样读抒情诗
  我的文章 取精组合
  《中华文化标志人物记》总序
外一辑
  编者按
  精耕细作真文章
  架构文化传承的桥
  阐发道德 提炼精神
  用宏取精 化深为浅
  听邻家叔叔讲古
  惟有品味知甘醇
  文学名著改写的成功范例
  三大历史学家谈《中国通史故事》
  我看《中国通史故事》
  《中华五千年》音带故事听后
  新的创意 高的品位
  有趣的日记
  了解动物 亲近动物
  让动物自述
  编辑为身 学问为本
  一切从读者的实际出发
  一部编辑人员的必读书
  访《世界大人物》丛书总策划雪岗
  读《梅兰芳》看“大人物”
  编学研习心血凝聚 四位一体成功展现
  浓缩陈酿发异香
  丝线串珠 说史讲事
  名家接力创作,《中国历史故事集》告别“半截子工程”
  历史普及读物怎么写,如何编?
  《中国历史故事集》:跨越半个世纪的出版故事
诗词曲赋抒怀咏志(代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上中学以后,开始读现代小说,高中是主要看外国小说。与此同时,因为爱好历史和戏剧,便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历史知识的小册子、历史人物传记、戏曲剧本来看,杂七杂八看了不少。我看书的速度很快,一般是当天借来,在晚上基本看完一遍,过三四天就还了再借别的。加上爱看京剧昆曲话剧曲艺,我的课外文化生活就比别的同学丰富许多。我后来回想,真有点庆幸小学和中学的时候看了许多书,看了许多戏,打下了基础,对一辈子都有好处。1963年上大学之后,接连参加政治运动,又赶上“文革”,失去了很多踏实读书的时间。但是当“逍遥派”的时候,我抓住机遇自学中外通史,也是难得的收获。参加工作以后,除了读与业务相关的书以外,又有计划地读了中外历史、哲学、文学和科技史方面的专著,终于夯实了学识地基,筑起了自己的知识之楼,也掌握了理论研讨的能力。
    几十年的读书经历,使我对读书的方法有了很多体会,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特别是做编辑工作以后,体会更深一些。在这里,主要谈三点看法。
    第一,读书应认真读原著。原著是指作者的原本著述,也指最早最原始的,当然也是最权威的著述或资料。读原著,会使自己的知识建立在根基之上,掌握真实的情况,通晓知识的来龙去脉,运用起来自信心强。这样,知识才真正属于你自己。有些人为了走捷径,总是喜欢读第二手、第三手的书籍,并以此为根据。我认为这是很容易把知识搞偏,甚至搞假的。因为知识经过某些学者专家的演绎和梳理,往往很有条理,叙述得也很生动,读起来容易懂。但是他们写的这些书,都是在自己的观点统率下,有选择地运用材料,带有很强的倾向性。比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对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大众文化品位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主讲人是用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古书和史料,是一家之言。而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引用材料是否恰当,还要通过细读原著去体会,去判断。
    过当年“文革”的人都知道,那时候报上的大块“批判文章”,都是先以观点给批判对象和材料定性,断章取义,歪曲原著,再无限上纲上线;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简单地抽取出来,不顾时间背景,作为“武器”和依据。没有读过原著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我在多年读书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原则,要了解一门知识,弄懂一件事情过程,判断一个观点是否正确,就要去细读有关原著: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先去读马恩著作;要了解历史,就先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要钻研传统思想,就先读懂先秦诸子百家;要欣赏中外文学名著,就读原版四大名著和原译本;要了解引起争议的作品和作家学者的情况,就找来原著看看。我自己的藏书,也多是这种“原始资料”。这样讲,不是说对后人的研究性书籍文章和简易本就不读不看。第二手、第三手的东西,直观、便捷、生动,可以作为参考和扩展知识的工具,但不能当作基础。我们做编辑的,编辑出版通俗读物,实际上就是在搞第二手、第三手的东西。我自己也编过写过不少通俗讲解各类知识的读物和简易本文学名著。这些书对青少年和一般读者是很需要的,但我们自己要编出高质量通俗读物,就需要读懂原著,弄清源头,才能心中有数。我在编辑通俗知识读物的时候,总是要求作者提供材料来源,尽可能找来细看,有时看的东西比作者还多。有位作者把我编辑的通俗读物也当作材料来源,作为写作依据。我认为不妥,对他说,我编的写的读物为了通俗生动,肯定要加进些“水分”,并对原著有所取舍,这就不能再作为你的原始依据了。编辑要多读些原著,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学识水平的需要。
    第二,读书要吸纳与挑拣相结合。这里讲的“吸纳”,是指读书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弄懂和掌握书中讲的全部内容,包括框架结构、材料依据、知识要领、学术观点等,装进自己的知识库。为此,读书就要专心致志,踏实心静,如古人所云,“壹而不贰”。
    P3-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