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 立志篇
学堂立志 祖国安危人有责
回乡教书 教育救国路难行
投笔从戎 救国于水火之路
护国讨袁 一战成名棉花坡
卷入混战 少将旅长多烦恼
抛官弃禄 万里寻找共产党
确立信仰 留学欧洲寻正道
配合北伐 万县抗英试锋芒
调查敌情 南昌起义好向导
肩负殿后 三河坝前阻强敌
主力虽败 誓把革命干到底
力挽狂澜 “要革命的跟我走”
播下惊雷 革命雄火遍湘南
开创新篇 朱毛会师井冈山
第二篇章 求学篇
识字最多 私塾里最小的学生
幸遇良师 “旧学”“新学”齐头并进
环境逼仄 千锤万凿为开窗
感悟生活 从社会中学习
妙手天成 课桌上的桃心形图案
联系实际 学习才能富国强兵
勇于探索 在锻炼中学习
目的明确 学习重在应用
科学分配 书本实践相结合
持之以恒 学习态度要专注
第三篇章 交友篇
深情厚谊 为刘寿川题碑文
志同道合 亲密战友刘伯承
良师益友 革命引路人蔡锷
师生情浓 主祭送别李根源
肝胆相照 莫逆之交孙炳文
患难之交 避危躲难昭觉寺
情趣相投 忧思寄于碑文中
金兰之交 川边结义雷允飞
革命情缘 赵镕与警察厅长
同学情深 与范石生的合作
附录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简介
后记
学堂立志 祖国安危人有责
《顺庆府中学堂留别》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忆记中。
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
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这是朱德在1906年冬写的一首诗。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又惨败于日本。“亡国灭种”的焦虑弥漫全国,“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变法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就有了1898年6月到9月的戊戌变法运动,但这场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
朱德这时只有12岁,生活在四川省偏远的仪陇县马鞍场。他的私塾老师叫席聘三,是一个胸怀天下、关注国家大事的读书人。席聘三给学生讲述了西方列强对祖国的侵略和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情况,朱德这才知道了中国遭受了许多不平等的待遇,知道了有识之士的救国主张和努力。
朱德深受触动,向席先生借来维新运动的相关著作,一边抄写,一边领会,希望对祖国的遭遇有更多的认识,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拯救她。在阅读中,朱德受到书中革新思想的启发,尤其对加强军事力量的主张非常感兴趣,开始注重体育锻炼。这为他后来选择教育救国、选择投笔从戎打下了思想基础。
民族的苦难、祖国的命运牵动着朱德的心,他开始关注时局,也懂得问国家事。随着对祖国遭受侵略的深入了解,救国救民的壮志情怀在朱德的心中逐渐燃烧起来,而且越来越旺盛。在顺庆府求学时,他直接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救国的志向。
1906年秋,朱德进入顺庆府中学堂学习。学堂的校长张澜和一些教师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热血志士。他们对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比席聘三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1904年到1905年,两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权益打了起来。战火蹂躏着东北大地,但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却宣布中立。这使张澜等有识之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之虑。为了唤起更多国人的觉醒,他们在给朱德等学生讲课或和他们谈话时,不断介绍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还经常隐晦地抨击清政府。
张澜激愤地告诫学生:“要亡国灭种了,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他的这句话使已经懂得问国家事的朱德深受震撼。作为社会底层中饱受欺压的劳动人民的一员,朱德对祖国的苦难和屈辱十分敏感和痛惜。“救国”的意识深深植入他的心海,他由此接受了“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读书救国成为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1906年冬,朱德从顺庆府中学堂毕业。离别时,20岁的朱德写了篇首的那首诗《顺庆府中学堂留别》,赠送给好友戴与龄。
朱德的这首离别诗,名为留别,实乃立志。它没有传统的离愁别恨之苦,只有对古今历史兴亡的追忆和反思。一句“今古存亡忆记中”,将中国的命运放到上下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来思考,宏大厚重的历史感和望眼千年的深邃洞见,非一般的咏史诗可以比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德对祖国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使命也有着清晰的定位。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