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 犹记少年读书时
艰辛童年 “我叫廖陈云”
私塾启蒙 学习传统文化
经济启蒙 到商业学校学习
幸遇伯乐 入颜安小学读书
运动洗礼 参加五四宣演
少年听客 “我是听戤壁书出身”
师恩如山 “先生是我的引路人”
严于律己 培养坚强意志力
第二篇章 革命之火燃初心
奋发有为 做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青年
学习外文 扩大自己的视野
经历风雨 参加五卅运动
投身工运 年轻的职工会委员长
确立信仰 加入中国共产党
思想火花 早期的革命理论研究
革命锻炼 参加工人武装起义
小蒸惊雷 领导农民武装暴动
第三篇章 脉脉相通情意浓
养育之恩 “舅父把我养大”
同窗好友 掩护陈云脱险
良师挚友 影响陈云一生的交往
志同道合 携手组织商务罢工
革命情谊 董亦湘介绍陈云入党
革命战友 初识周恩来
并肩战斗 谱写英雄赞歌
弃家奔走 同赴革命征程
同乡之谊 奋斗在同一战线上
附录 陈云纪念馆简介
后记
第一篇章 犹记少年读书时
艰辛童年
“我叫廖陈云”
绵延的乡情
悠悠河水流淌不息,浓浓乡情永驻心间,离开故土投身革命后,陈云深深眷恋着这片深情的土地。当他重回故土,一声声熟悉的“廖陈云”,瞬间消除了多年未见的陌生,使大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廖陈云”,一声稚嫩的呼唤声传进了临街而开的一间小酒馆内。不一会儿,一个瘦弱的小男孩走出来对散坐在古桥边的伙伴们摆摆手,表示他还要做工无法出来玩耍,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很快便跑去别处玩耍了。那棵顽强生长在石桥缝中的石榴树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场景,街道两旁的大人们都在忙着各自手头的事情,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将来会走出小镇,走进中南海,成为青浦和上海的骄傲。
廖陈云,本名陈云。1905年6月13日凌晨,陈云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今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一个贫苦农家。
父亲陈梅堂是一位淳朴而善良的农民兼手工业者,母亲廖顺妹是本镇人,靠给人打工帮佣度日。他们带着女儿陈星辛勤地劳作,清苦地生活着。因为他们没有田地,也没有房产,几乎一无所有的困境使他们只得借住在陈徐祠堂里。
陈云快出生时,宗族势力不允许他母亲在祠堂里生产,怕生孩子不洁,会“玷辱”祖先。陈梅堂只好另找住处。后来,开米行的闵仲兰同意将他家住宅东侧两间简陋的小屋租给陈梅堂一家居住。陈云就出生在闵家小屋里。
陈云出生后,母亲因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只能瘫坐在床上,奶水严重不足。因此,小生命在给这个家庭带来欣喜和希望的同时,也给父母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陈云的父亲只能没日没夜地劳作,赚点钱勉强养家糊口。
望着可爱的儿子和乖巧的女儿,陈云的父母脸上经常浮现出深深的歉意和忧愁,叹息声更是时不时地传出小屋。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得到的爱抚和保护是非常有限的。
陈云两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眷恋离开了人世。陈云四岁那年,母亲也因操劳过度而悲苦地离世。痛失父母庇护和关爱的陈云姐弟成了孤儿。
姐弟俩走投无路,只得跟着外祖母来到舅父家。1911年,外祖母一病不起,临终前叮嘱儿子廖文光将陈云立嗣为子,并改名为廖陈云。陈云仍喊廖文光为舅父。
外祖母是练塘泖东人,农民出身,性格开朗,勤劳而慈祥。舅父廖文光,年轻时到上海学做裁缝,回到练塘先以裁缝为业,后因生意差,将裁缝店改成了小酒馆。
练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面积不大,镇中心流过的市河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使得练塘很早就成为这一带以米市为中心的集镇。河上十几座小桥把两边街道连接起来,沿河两岸开满了各种商铺,街市上行人络绎不绝,异常热闹。
在这条街的朝真桥附近,有一幢坐南朝北、砖木覆瓦结构的门面房,前面是临街的一间铺面,对着河;后面跨过天井是简陋的两层小屋,供全家居住。这里就是陈云舅父母的家。铺面先是开的裁缝店,后改成小酒馆,到晚上卖卖点心,做点小菜,供做生意和听评弹的顾客消夜,他们从中赚一点辛苦钱,以维持生活。
陈云在练塘度过了十四年的时光,练塘也见证了一个少年的奋争、欢笑与成长。
生于斯,长于斯,在陈云眼中,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是慷慨的、亲切的。亲戚朋友们对自己十分关爱,总是倾其所能给予资助。舅父家的小酒馆是一扇窗口,陈云通过它不仅能见识各色人等,更能听到一些外界的事情。小酒馆前面的市河更是他诸多乐趣的所在,望着起伏有致的水波和川流不息的船只,总觉得它能带走所有的烦恼与担忧,也觉得顺水而下或许就能到达一片新的天地。
历史小课堂
练塘名字的由来
练塘旧称“章练塘”,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流传甚广。一种说法是练塘原名“张练塘”,三国时东吴曾在这里造船,修建了池塘,“张帆以练水军”,后人把“张”错成“章”,叫成“章练塘”。另一种说法是相传五代十国时期闽国高州刺史章仔钧与其妻练夫人居住于此,故而得名。
(刘启芳)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