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阿特伍德写作课(精)/阿特伍德作品系列
ISBN:9787532798209
作者: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责编:顾真|译者:赵俊海//李成文
定价:¥78.0
出版社:上海译文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22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引言:踏入迷宫
开篇
第一讲  定位:你以为你是谁?
  何谓“作家”,我又是如何成为作家的?
第二讲  双重性:双面人格以及靠不住的两面派
  为何绕不开双重性?
第三讲  献身:文笔之神
  阿波罗与财神:作家该祭拜谁的祭坛?
第四讲  诱惑:普洛斯彼罗、奥兹国巫师、梅菲斯特这些人
  是谁挥舞魔杖、操纵木偶,或与魔鬼签订协议?
第五讲  沟通:从无名者到无名者
  永恒的三角关系:作者、读者和作为媒介的作品
第六讲  下去:与逝者协商
  是谁到阴间走一遭?又是为了什么?

精彩页/试读片段

    写作,作家,写作生活——但愿写作与生活不自相矛盾。
    关于写作,是不是有点像多头蛇,你刚毁掉一个借口,又长出了另外两个?还是雅各笔下的无名天使,你必须与之搏斗他才会赐福于你?抑或是希腊海神普罗蒂斯,你得紧紧抓住变化多端的他?写作这件事当然是很难把握的。该从哪里开始?是从写作这头开始,还是从作家那头开始?该从动名词还是名词开始?是从写作活动开始还是从进行写作活动的人开始?两者到底有何区别?
    在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小说《砂之女》中,有个名叫仁木的男人发现自己和一个独居的女人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沙坑下面。要活命,他必须把不停下漏的沙子铲开。为了在令人绝望的困境中找到一点慰藉,他就想如何把所经受的磨难写下来。
    “他为什么不能以一种更冷静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呢?如果他能平安回去,把他的经历写下来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然后,他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他与这个声音交谈了起来。
    “——嗯,仁木……”那个声音说,“最终你还是决定写点什么。那的确是使你……的经历。”
    “——谢谢。其实,我在想该给它起个什么题目。”
    不错,仁木已经有了作家的底色——他认识到了标题的重要性。只消再往前走几步,他就会考虑封面设计的问题了。但没过多久,他就泄气了,并宣称不管他如何努力,他也成不了一名作家。这时,那个声音又来宽慰他:“你不用把作家当成什么特殊人物。只要你写,你就是作家,不是吗?”
    “当然不是。”仁木答道,“承认自己想当一名作家,只不过是夜郎自大罢了:你想要成为操控木偶的人,以此区分自己和木偶。”
    那个声音说这个想法过于苛刻。“……你当然能够区分……成为一名作家和写作之间的区别。”
    “噢,这下你懂了!”仁木说,“那就是我想当作家的真实原因。如果我成不了作家,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写作了啊!”
    写作——把字词写下来——是一项平常不过的活动,就好比和仁木对话的那个声音所言,写作没什么神秘的。但凡识字之人,只消拿起一样东西就可以在平滑的表面上开始书写。然而,成为一名作家,似乎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角色,身上承载着某种分量或者说给人印象深刻的意义——“作家”二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凡响的意味。仁木想写作的原因是他需要那种地位——他想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不过,聪明的做法是直接去写作——先把空白的纸页写满——而不是老想着得到社会的认可。让自己背上作家的名号不见得是一件幸福和幸运的事情,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然,和许多别的职业一样,披上作家的戏服也可借此获得某种权势。
    然而,戏服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孩子,不仅从出生起就有各自特定的父母、语言、气候和政治环境,同时也被置于一个他出生之前就存在的关于孩子的既定舆论环境中——对待孩子,是看管就够了,还是该尊重他们的意见?是否该相信棍棒底下出英才?是不是要每天都表扬,这样他们就不会缺乏自尊?等等。作家也面临这样的处境。没有哪个作家成长于纤尘不染的环境,可以免受关于作家的世俗偏见的浸染。作家无一例外都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成见,诸如作家是什么样的人,作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写作才是好的,写作能够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或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等。我们所形成的自己的想法都是在这些成见的影响下产生的。不管我们是努力迎合这些成见还是反抗这些成见,抑或发现别人用这些成见来评判我们,我们都免不了要受它们的影响。
    P5-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