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和孩子一起断舍离
ISBN:9787572624179
作者:作者:(日)山下英子|责编:张子霏|译者:贾耀平
定价:¥45.0
出版社:湖南文艺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19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1章  为了让孩子考试成功,家长能做些什么?
  1.断舍离是绝佳的“思考”训练
  2.整理可以锻炼思考力
  3.孩子以自我为轴心做最终决断
  4.父母提供建议即可
  5.父母先试着做
  6.父母不动摇,孩子就稳定
  7.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8.抛出问题,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9.爱孩子所爱,喜孩子所喜
  10.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11.想清楚“自己想怎么做”
  12.把日常生活变成自然的考试学习“场”
第2章  考试从知识点记忆型转向重视“自主性”和“思考力”
  1.高考迎来大改革!
  2.放眼世界,抛掉“常识”
  3.“思考力”到底是什么能力?
  4.会思考“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孩子才是赢家
  5.开动脑筋,灵活解决问题
  6.提升思考的“肌肉力量”
  7.让空间新陈代谢
  8.心情也要新陈代谢
  9.给孩子一个专注的空间
第3章  亲子关系中的断舍离
  1.父母是否只是为了满足自我而利用了孩子?
  2.父母的自我主义成“知名后援”
  3.父母绝不该做的事
  4.孩子会试图报复父母的“自我膨胀”
  5.你是不是有“自我主义迟钝症”?
  6.父母清楚内心的“自我满足”吗?
  7.断舍离用“减法”来思考
  8.不说不做,越说越不做
第4章  做心情愉快的家长
  1.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2.生活姿态散发的“气之和风”
  3.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幌子
  4.曾经落后的孩子名列前茅
  5.提升成绩的根源不在于做题技巧
  6.“大人充实愉快的生活态度”也能提升孩子的学习专注力
第5章  在亲子断舍离中提升孩子的能力
  1.不知何时陷入的“但是”综合征
  2.父母干涉太多会损伤亲子关系
  3.承认自身对孩子抱有“自我主义”
  4.点燃不良循环的导火索
  5.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6.建立真正的亲子关系,开端是“发脾气”
  7.从容自在地向前走
第6章  考得好的孩子本质上是“有创意的孩子”
  1.迎接考试和断舍离都可以从家庭内部着手
  2.有自在感的家,显眼位置没有垃圾桶
  3.杂乱的书桌代表杂乱的思维
  4.有自在感的空间也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
  5.亲子共同锻炼思维、感觉和感受性
  6.应考中活用扩大空间、延长时间的方法
第7章  没有亲子合作,哪来考试成功?
  1.高学历看起来很光鲜
  2.儿子讨厌父亲的缘由
  3.各种杂物控制着人的自尊自信
  4.很多事物打着“过往证物”的幌子霸占着空间
  5.“悲哀的证物”和“扼杀萌芽的证物”
  6.接纳孩子的变化
第8章  实践亲子断舍离!
  1.简单得有点让人扫兴的第一步
  2.用“玩游戏”的心态来磨炼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3.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主张
  4.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会觉得无价值
  5.表达自我意见,但不强加于他人
第9章  父母亲自实践才能熏陶孩子
  1.摆脱加拉帕戈斯综合征
  2.尊重自我才是万事原点
  3.首先父母要有自尊心
  4.“长大成人很美好”的教育理念
  5.让孩子感受父母的自尊心
第10章  应试和断舍离都离不开“具身性”
  1.回归具身性
  2.获得健全的具身性
  3.培养“节奏感”
  4.摆正“姿势”
  5.调整“呼吸”
  6.房间流通着新鲜空气
第11章  断舍离与生存力的锻炼
  1.富士山的孩子,珠穆朗玛峰的父母
  2.用应考来收获更多自尊心
  3.即使考砸了……
  4.人为什么要学习?
  5.不需要“答案”,“思考”才是关键
  6.亲子是一起思考没有答案的问题的同志
终章  灵活应对人生路上的各种阻碍
  1.为什么想让孩子上那所学校?
  2.让孩子拥有自己眼中的“需要、适合和舒服”
  3.开始主动学习
  4.开启思考力大门的断舍离行动哲学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1.断舍离是绝佳的“思考”训练
    正如我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断舍离并不是什么整理术或教你如何清理东西。
    我把“断舍离”这三个字分解来讲。
    所谓“断”,即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即只留下自己喜爱的、满意的东西,经历过“断”和“舍”的过程后才能达到“离”。
    需要得到什么,需要“断掉”什么,需要留下什么,需要舍弃什么,我们要在大脑里反复思考,做出选择和判断。经过这些独立思考和自我抉择后的“离”才能孕育出自尊的情感(自尊心)。
    换句话说就是,理解自身,珍惜自我。
    在我们认真思考每一项事物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断舍离的“心流”就会反复循环下去,“思考力”也在不知不觉间生根发芽。
    断舍离的第一步正是认真思考眼前事物与自己的关系。面对某一事物,在大脑中调动一切思维、感觉、感受,反复地叩问它对自己“是不是需要”“是不是适合”“是不是舒服”,舍弃那些“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留下那些“需要的、适合的、舒服的”。
    而这一连串的心流让人们能真正锁定那些需要的、适合的和舒服的事物。断舍离也可以被称为“思维整理术”。
    因此,父母和孩子合力进行断舍离会锤炼孩子的思考力。
    断什么、扔什么、留什么——断舍离正是一种让孩子在反复的思考、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锻炼大脑和心灵,培养自尊心的实践性训练。
    2.整理可以锻炼思考力
    为方便起见,我们先从身边看得见的“东西”开始实践断舍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思维、情绪——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我们整理好这些看得见的物品后,空间也会变得井井有条,那么,我们的思维也会变得井井有条。思维好了,整个人的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能利用这种良性循环去锻炼孩子的思考力。
    以身边的物品为抓手来锻炼思考力。在改善自己与物品关系的同时,我们也整理出一个舒适的、有利于锻炼思考力的舞台(空间)。
    整理物品非常重要,但整理物品本身并不是断舍离的目的。
    实践断舍离时,判断的基准核心正是你自己。一件物品,“自己真正需不需要”“对自己适不适合”“自己用起来舒不舒服”——这些问题不依赖他人,而是靠自己来思考、选择和判断。
    立足“自我轴”,才能真正锻炼思考力。
    锻炼思考力必然需要“自我轴”,也就是“独立性”。
    我们始终要把“此时此地的自己”作为轴心来实践断舍离,不能以物品为轴心做判断——“觉得东西还能用”或是“东西扔了怪可惜的”,也不能以过去或将来的自己为轴心做选择——“以前自己常用这个,得留着”“以后自己可能用得上”。
    自身的思考力也会在以“此时此地的自己”为轴心的思考、选择和判断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升。
    3.孩子以自我为轴心做最终决断
    那么,父母和孩子具体应该如何实践这种以自我为轴心反复思考、选择、判断的断舍离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绝对重中之重的原则,那就是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下最终决断的不是别人,而是本人”。
    一个东西,是扔掉还是留下,下判断的不是别人,而是它的所有者。换句话说,父母不能擅自扔掉孩子的东西,也不能强制孩子将其扔掉。
    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即使是买给孩子的东西,只要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始终是它的主人。
    一些在父母眼中没用的、不需要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可能是不可或缺的大宝贝。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的价值标准是大相径庭的。
    判断一件东西的价值大小,始终是由它的所有者——孩子按自我轴来决定的,这是大前提、大原则。
    为人父母的心情确实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无视孩子自己的想法,擅自干涉处理的话,那就只是大人的自我感动而已。
    父母欠缺的正是“不去帮把手的勇气”。
    最开始即使花的时间较多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孩子能自己独立思考,勇于挑战。如果大人总是无微不至地为他铺好路,孩子最终会变成“坐等指示”的懒人,养成万事被动的习惯。
    这样做反而为他参加考查思考力的考试,以及以后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和独立生活埋下了很多隐患,制造了很多障碍。所以,父母要尽可能有意识地制造各种机会,让孩子能以自我为轴心去做选择和判断。
    P2-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