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羌塘高原形成的地质背景
1.1 羌塘地块的大地构造背景
1.2 羌塘地块的基底
1.2.1 南羌塘地块的基底
1.2.2 北羌塘地块的基底
1.3 羌塘地块的地层
1.3.1 古生界
1.3.2 中生界
1.3.3 新生界
1.4 羌塘地块南、北侧与中部缝合带
1.5 羌塘地块的古地磁研究
1.6 羌塘地块的铜金矿化
参考文献
第2章 古特提斯洋与新特提斯洋演化的蛇绿岩记录
2.1 古特提斯洋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2.2 西金乌兰缝合带
2.3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
2.3.1 香桃湖蛇绿岩的野外地质特征
2.3.2 香桃湖蛇绿岩的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2.3.3 香桃湖蛇绿岩形成的时代及构造背景
2.3.4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演化
2.4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参考文献
第3章 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岩浆-变质记录
3.1 北羌塘泥盆纪—早侏罗世岩浆岩
3.1.1 北羌塘泥盆纪—石炭纪岩浆岩
3.1.2 北羌塘地块雁石坪晚二叠世双峰式火山岩
3.1.3 北羌塘三叠纪埃达克质石榴石闪长斑岩
3.1.4 北羌塘雀莫错早侏罗世镁铁质侵入岩
3.2 羌塘地块的二叠纪和三叠纪基性岩墙群
3.2.1 二叠纪基性岩墙群
3.2.2 三叠纪基性岩墙群
3.3 南北羌塘碰撞的变质记录
3.3.1 羌塘中部香桃湖片岩与古特提斯洋俯冲侵蚀
3.3.2 南、北羌塘碰撞的榴辉岩成因
参考文献
第4章 羌塘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变质、岩浆记录
4.1 改则退变榴辉岩
4.1.1 改则洞错退变榴辉岩的野外地质特征
4.1.2 改则洞错退变榴辉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
4.1.3 相平衡模拟及P-T条件估算
4.1.4 锆石及金红石SIMS定年
4.1.5 洞错退变榴辉岩的构造演化模式
4.2 北羌塘晚侏罗世—白垩纪岩墙和玄武岩
4.2.1 野外地质与岩相学观察
4.2.2 主要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4.2.3 岩浆源区分析
4.2.4 原始岩浆成分与碰撞前北羌塘岩石圈性质
4.2.5 对北羌塘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启示
4.2.6 小结
4.3 南羌塘西段改则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岩浆岩
4.3.1 加措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
4.3.2 热那错晚侏罗—早白垩世侵入岩
4.3.3 比扎早白垩世侵入岩
4.3.4 改则早白垩世火山岩
4.3.5 南羌塘改则地区早白垩世岩浆岩的Nd-Hf同位素解耦
4.3.6 南羌塘改则地区晚中生代的演化过程
4.4 南羌塘尼玛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岩浆岩
4.4.1 南羌塘尼玛地区晚侏罗世康琼花岗闪长岩
4.4.2 南羌塘尼玛县虾别错-甲热布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
4.4.3 南羌塘尼玛县虾别错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斑岩
4.5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班戈-东巧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岩浆岩
4.5.1 晚侏罗世克那玛闪长岩
4.5.2 早白垩世两类成因的花岗岩
4.5.3 早白垩世晚期“钉合岩体”
4.6 南羌塘多玛-纳木切-错那湖地区晚白垩世岩浆岩
4.6.1 晚白垩世多玛-纳木切花岗斑岩
4.6.2 晚白垩世错那湖铁质花岗岩
参考文献
第5章 羌塘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
5.1 古生代地质演化
5.1.1 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开启
5.1.2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俯冲与北羌塘岩石圈演化
5.1.3 南羌塘早二叠世地幔柱活动与新特提斯洋开启
5.2 早中生代地质演化
5.2.1 早-中三叠世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俯冲、闭合与被动陆缘伸展
5.2.2 晚三叠世碰撞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板片断离
5.3 晚中生代地质演化
5.3.1 侏罗纪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
5.3.2 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
5.3.3 晚白垩世羌塘陆内岩石圈演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