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瞻园(精)/东方文化符号
ISBN:9787574116740
作者:作者:戴路|责编:李秋瑶
定价:¥88.0
出版社:null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15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篇
  第一节  徐达授封开府
  第二节  魏国公叠石造园
  第三节  江宁使院
  第四节  乾隆驻跸
  第五节  太平兴衰
  第六节  同光春秋
  第七节  辛亥革命后的激荡风云
  第八节  新中国礼聘刘敦桢重修瞻园
  第九节  “东进北扩”重现瞻园历史风貌
第二章  园林篇
  第一节  瞻园布局
  第二节  叠山置石
  第三节  水体架构
  第四节  瞻园十八景
第三章  文脉篇
  第一节  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
  第二节  《儒林外史》中的瞻园
  第三节  袁江《瞻园图》
  第四节  袁枚与瞻园
  第五节  延安殿祭拜中山王
  第六节  名石撷英
  第七节  瞻园的楹联匾额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二章 园林篇
    第一节 瞻园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兴于商周,原为帝王独享,至西汉时始有私家园林。南北朝后,园林转向自然山水化,经唐宋蓬勃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形成了独特风格,追求“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在世界园林中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而江南园林更荟萃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菁华。
    瞻园现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太博馆)所在地,其四界南临瞻园路,北至教敷营,东抵教敷巷,西邻中华路,处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区域,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45米,全园面积约24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方米。作为古金陵园林的典型代表,瞻园在造园布局上亦充分体现了以“寄情山水,得大自在”为最高境界的意趣。全园以石取胜,山为主、水为辅,建筑点缀其间,景观逐渐向纵深展开。
    瞻园的布局分东、西两大区域。
    东部的古建筑大殿为太博馆的历史陈列展厅,今天瞻园主出入口南大门,亦位于瞻园的东南隅。其左右两侧各立一狮子石雕,这对石狮子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瞻园的悠久历史。仰头望去,高阔的红色大门上镶嵌着一排排金色的浮沤钉,七纵七横的数列彰显着仅次于皇家苑囿的王府气派。大门正上方显赫处高挂乾隆帝于1757年二次南巡时御题的“瞻园”匾额,据说取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诗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
    从南大门入园后,穿过仪门和甬道即进入到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展厅(以下简称太史展),太史展分布于三进大殿中,大殿之后依次有延安殿(现为“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和明志楼(现为“清江宁布政使衙署文物史料展”)。此外,瞻园最东侧紧挨着这五进古建筑有醉墨山房、素心斋(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甘棠楼、景徐堂及部分厢房,这些古建筑、厢房及周围绿地共同构成了瞻园的东部。
    瞻园西部为园林,又可分为南园和北园两大景区。
    20世纪50年代刘敦桢先生整修瞻园时,曾在今天瞻园的南墙中部专门设计新建了一组三进的园林入口。用以收敛游客的视野和尺度感,使游人人园后有一缓冲,不能立刻得以窥见全园面貌。诚如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指出:“园之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
    踏入小院后,经九曲回廊将游人引入西北方向,穿过玉兰院、海棠院、致爽轩,到达桂花院的花篮厅西侧半亭,景观空间逐渐加大,几经转折,方得见南假山水榭和静妙堂全貌,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欲扬先抑”的特点。长廊在瞻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串联作用,各小轩、庭院以单元的形式在长廊上分布。静妙堂是瞻园南园的主体建筑,东部则是以草坪绿地为主的盆景园,相对比较开阔。南假山设有瀑布和水面,有溪谷造型的西涧沟通南北,构成了南北相互呼应的两大水面。同时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点缀以一览阁、延晖亭、籁爽风清堂、花篮厅、海棠院、扇亭、薇亭、观鱼亭等建筑,以蜿蜒曲轩榭、亭子、长长的曲廊与几重叠落廊结合,沿水面、经坡地,蜿蜒前行,自最南面海棠院起,向北一直延伸至北园,贯穿南北空间,使得观景序列层次渐进、有序组织。
    陡峭雄峙的北假山,蜿蜒如龙的西假山,巍峨雄浑的南假山,各具风姿,构成了瞻园的主景,真可谓“叠叠奇石尽含千古秀,池池碧水犹藏万年春”。北假山以体态多变的太湖石堆成,保留了明代“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叠石掇山技法。临水石矶为明代遗存,面积大且分为上下两层,高低错落。其景面构图,叠石技巧,堪称一绝。环山设蹬道,山谷架旱桥,山中藏洞壑,山顶有平台。西假山位于瞻园的西侧,以土为阜,湖石驳岸,石头犹如从土中长出,漫山竹木,苍翠欲滴,游人涉足探幽,别有一番情趣。在西假山最高处,有一形如折扇的“扇亭”。这是一座奇妙的铜亭,亭内生炭火,寒冬腊月,亭中却温暖如春,丝毫感觉不到寒意,这在中国园林中是独一无二的。南假山由危崖、溶洞、蹬道、石矶、布石、水洞、瀑布组合而成,主次分明,虚实得体,开合精当,千变万化,新意层出,堪称中国当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刘敦桢教授多年悉心筹划的传世珍品。宋代画家郭熙云:“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而瞻园这三组山石,恰如南山“如笑”宜游,西山“如滴”宜看,北山“如妆”宜登。“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瞻园理水以聚为主,再辅以分。以小桥、步石等划分为相互连通、大小不同的水面。北池水面开阔宁静,南池水面小而幽静,南北池之间以细小的溪流相连,使人产生一种深邃藏幽的感觉。“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茂。”瞻园的植物配置讲究以少胜多、寓意造景。生机盎然的梧桐、鲜翠欲滴的绿竹、苍劲挺拔的黑松、高大繁茂的女贞、摇曳生姿的芭蕉、繁花似锦的海棠、浓香远溢的桂花、娇艳醉人的红枫,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四时不同的风景。
    北园则以水为主,假山为辅。北园水池——碧荷池位于北园的中心,它呈狭长形,东西向长,南北向窄,建筑物、亭榭、回廊都围绕碧荷池四周布置:沿碧荷池北侧,自西向东依次建有移山草堂、逐月楼、春波亭、抱石轩、稊生亭、佛掌峰;碧荷池南侧,自西向东依次有临风轩、船坊;碧荷池西侧建有尚雅、环碧山房;碧荷池东侧则和延安殿、明志楼以长廊过渡衔接。围绕碧荷池为中心,建筑分布四周的布局使北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宁静且富有变化的空间环境。北园在临中华路的西侧和临教敷巷的东侧各开一门,分别为西门和东门。
    南园和北园之间以长廊自然衔接,浑然一体,若非特别说明,游客身临其中感受不到南园和北园的建筑在建成年代上相差了50余年之久。
    P53-58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