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解答革命首要问题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二讲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反对本本主义》
第三讲 要善于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四讲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
第五讲 事物的矛盾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矛盾论》
第六讲 系统阐述军事辩证法思想
《论持久战》
第七讲 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八讲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
第九讲 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新民主主义论》
第十讲 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整顿党的作风》
第十一讲 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奠基之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十二讲 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确立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第十三讲 阐述党的宗旨的光辉篇章
《为人民服务》
第十四讲 夺取全国胜利的精神动员令
《愚公移山》
第十五讲 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
第十六讲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里程碑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后记
今天重读《纪念白求恩》这篇短文,尽管已经没有了轰隆的炮声,没有了战场的硝烟,但享受着岁月静好的我们,依然会被白求恩的事迹所感动,被白求恩的精神所鼓舞;我们都在暗暗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答案是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而解决理想、信念、信仰问题。
应该讲,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规定其理想、信念、信仰。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1818 年5 月5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这种家庭环境决定着他本可以过着很优渥的生活,他却给自己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的人生之路。为什么?我们或许能从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找到答案。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一位仅仅十七八岁的孩子的思考。他写道:“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虽然人们选择职业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但是人们所特有的选择自由使人区别于动物。一个人不应该由于野心或突然的热情失去理智;重要的是在为人类服务中把握住工作机会, 同时避免由于抽象的真理而迷失方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弗·梅林这样说:“还在少年马克思的头脑中,就已经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这种思想的全面发挥就是他在成年时期的不朽贡献。可以说,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完整地展示了这位年轻人的胸怀、格局和追求,展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展示其理想信念和信仰。正是这种追求“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不懈奋斗的精神,使马克思战胜各种敌对势力的诅咒和打击,忍受亲人的离去而带来的精神痛苦,克服长达40 年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所带来的苦难,不断实现人生观的转变、思想的超越和理论的创新,最终创立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成长经历了同样的过程。1951 年秋天,几个在北京学习的湖南老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望毛泽东。当他们谈到青年时代在长沙学习的生活时,毛泽东十分兴奋地谈起了他在图书馆看到世界地图的往事。他说:“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过去我认为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自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但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 湘潭县在地图上没有看见,韶山冲当然就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这么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世界要变化,不会自己变化,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a这也是一位年轻人,他看到世界地图想到的是韶山、湘潭、湖南,进而想到全世界,想到世界大多数人过的苦难生活,想到自己的使命是彻底推翻、彻底改造这个旧世界,想到自己的责任真是重大,想到决心为全中国和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毛泽东苦苦探索,其思想上经历了“无我论”“唯我论”“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的急剧变化,最终认识到,中国“政治界暮气已深, 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终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实现了由唯心论到辩证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并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一生。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这两位年轻人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正是他们广阔的世界观决定其确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其抱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这一切决定着这两位年轻人绝不会甘于平凡,他们一定会努力拼搏,成就人生的伟业。
然而,什么是理想、信念、信仰?
一般说来,理想、信念、信仰是人们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前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是塑造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这里既包括以价值理想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体系,也包括以信念和信仰为精神动力的自觉的价值追求过程。当然,理想、信念、信仰又有区别。信念是人们在对真理确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面向未来的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观念。信念最大的特点是以“信”为基础, 这种“信”在人们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思想认知上的坚定性和实践活动中的坚韧性。信仰也是一种信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信仰与信念混用。然而,与信念相比较,信仰是居于统摄、支配地位的最高信念,具有专一性;信仰不仅是对真理的确信和价值的认同,而且是情感的皈依、虔诚的信奉,它比信念更为执着、深刻、稳定、持久。可以说,信仰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统领和规定着不同层次的信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信仰的最大特点,不仅在于“信”,而且在于“仰”,仰视、尊崇、信服、景仰等,体现了人生的一种精神追求。理想是建立在信念和信仰基础之上的并自觉为之奋斗的崇高价值目标体系。理想以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由信念和信仰决定。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发生变化,理想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如白求恩确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便坚定自己的理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不仅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精湛的医术, 而且贡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也不会确立任何远大理想,更不可能为实现理想去奋斗。同样,一个信仰丧失的人,也必然引致理想的破灭,最终引导自己走向自己都不喜欢的人生之路。
由此可见,理想、信念、信仰能够为人生提供一种最高的价值标准,以此来判断是非善恶,来统领各种价值观念,使人获得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框架,避免由于各种急剧变动所带来的恐慌和焦虑,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理想、信念、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现实的生活目标和生活秩序,使人们按照理想、信念、信仰的引导去行动,获得一种对自己行为具有合理性的自信心,避免由于生活目的的缺失而产生各种行动的失范,找到“精神安宁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