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胜者思维
ISBN:9787559661715
作者:作者:金一南|责编:管文
定价:¥59.8
出版社:北京联合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2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关于将军的产生
  在国防大学的演讲
  将军的战略素养
  战争会撕去一切假面
  灵魂里都是军人的人
  平庸将领何以不胜
  走出虚幻战争,打赢未来战争
  战略、装备——指挥与技术的完全合一
  美军高级军官的八个传统
  军人战争素质的训练与养成
  军事是一门基于经验的科学
  黑暗时刻,敢于跟随一线微光前进
  将军之道与国家的意义
第二章  危机中的领导者
  危机过程中的转折和质变临界点
  茉莉花革命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危机产生严重的挑战,也带来重大的机遇
  领导者就是运用权力承担责任和决策
  二八定律:局部对整体的颠覆
  危机时刻最需要的是权威
  危机决策是领导决策的关键所在
  危机决策最检验领导者的能力与素质
  不同时期危机蔓延的速度
  积极是控制危机的前提
  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妥协与退让
  营造和保持危机升级能力
  明确权限,做出必要的限制
  决策者越是敢于担当,将士越是勇于担当
  严重的危机感往往使危机本身得以避免
第三章  领导者的战略思维
  权力是衡量领导干部的标尺
  积累必须在到达高位之前完成
  思维的力量对世界的震撼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不同的战略文化,产生不同的战略思维
  善于维护利益,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国家利益是战略思维的出发点
  美国控制世界的手段
  战略思维的整体性和对抗性
  香港驻军事件中邓小平所展现的对抗性
  战略思维的彻底性
  思维的前瞻性和进取性
  主动进取才能获得利益
  不善于挑战永远无法迎接机遇
  影响和决定战略思维质量的相关要素
  胆略与战略思维
  威慑与战略思维

精彩页/试读片段

    战争会撕去一切假面
    据说黑格尔讲过一句话:和平是一个民族最大的腐蚀剂。这句话被广泛引用,网络上、军报上都出现过,但是至今没有查到其准确出处,无法证明黑格尔是不是讲过这句话。大约黑格尔有这个意思,可能这不一定是准确的原话,但是毫无疑问,对军队来说,和平的确是最大的腐蚀剂。战争是检验军队的唯一标准。和平年代没有这个标准了,其他标准就上来取而代之,于是开始钻营关系,开始利益输送,开始曲意逢迎,还打着“沟通能力强”“协调能力强”“领会意图快”等旗号,在和平时期开始了对军队的强力腐蚀,最终必然导致军队战斗力瓦解。
    军人离开了求胜,就变成求官、求衔、求地位、求待遇,那么要军队有什么用?
    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写了本《统帅决胜之道》,其中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对高明将帅如何决胜的理解,是从认识到平庸的将帅何以不胜开始的。”这句话说得精彩。真正研究胜道者,关键是要从琢磨别人怎么失败的而不是研究人家怎样胜利的人手。真正明白别人是怎么失败的,才能悟出你怎样避免失败,然后才能取胜。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两名苏军著名战将,巴甫洛夫大将和朱可夫大将,20世纪30年代苏军两颗新星,是斯大林最欣赏的两名战将。他们俩同时出任坦克实验团团长、军长、军区司令。巴甫洛夫是苏军头号坦克战专家,斯大林对其重视程度超过朱可夫,一直把他放在最重要的西方方面军担任军长、军区司令。朱可夫则扮演救火队队长的角色,哪儿有问题就被派去哪儿。把巴甫洛夫一直放在最重要的西方方面军,是为防备德国人可能的入侵。所以,在苏军组织的大型对抗演习中,朱可夫从来扮演蓝方司令,巴甫洛夫则从来扮演红方司令。
    就是这个人物,当过装甲兵司令的苏军头号坦克战专家、长期研究实验新型兵种的领导者巴甫洛夫,最后脑袋进水了,竟然向斯大林、军事委员会呈交了一份取消坦克军建制的报告。此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德国军队以大规模装甲集群为主要突击力量的闪电战即将开始之时,苏军却按照巴甫洛夫大将这样一个坦克战专家的建议取消坦克军,使苏军在卫国战争初期损失惨重。为什么巴甫洛夫这样一个很懂坦克战的专业人士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做出这样一个错误的决定?
    1937年3月,苏军大清洗,提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以及基辅军区司令亚基尔、白俄罗斯军区司令乌博列维奇、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埃德曼、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科尔克等高级将领被清洗。斯大林希望其他的高级将领与图哈切夫斯基的“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划清界限。巴甫洛夫本是图哈切夫斯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忠实弟子,在这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他急于与图哈切夫斯基划清界限。1936年至1937年巴甫洛夫参加西班牙内战,任坦克旅长。从西班牙回来,他就赶上了“大清洗”。于是他向斯大林、向苏联军事最高当局递交了一份报告,结论是利用大规模坦克集团奔袭并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所以坦克军的存在价值不大。这是苏军在战争之前犯下的致命错误:德国人正在组织装甲集群,苏军则按照巴甫洛夫的建议取消了坦克军。结果巴甫洛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在德军装甲集群的大纵深机动奔袭中全军覆没。这是非常残酷的教训。
    1941年6月22日,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向苏联大举进攻。正是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和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形成的两只铁钳,五天之内完成对巴甫洛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的全面合围。德军这两个装甲集群向白俄罗斯深远后方向心突击,6月22日发动进攻,27日在纵深400千米明斯克完成对西方方面军的合围,近40万部队被围在里面。面对灾难,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竟然还不知道,他还在按照斯大林的要求要一线部队坚决反击,还在把部队往前面调,想抵住德军的进攻。但德军已经通过两翼的装甲迂回将他全部包围了,巴甫洛夫一直不知道大难临头。斯大林6月30日从德国电台中收听到西方方面军被包围的消息,立即要朱可夫通过无线电台与巴甫洛夫通话,询问德方报告是否属实。巴甫洛夫这时候才如梦初醒,了解自己的部队已全面陷入合围。斯大林派飞机到明斯克,把西方方面军的司令、参谋长全部接到莫斯科,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赫少将等人被送交军事法庭。7月8日,德国包围圈内的苏军部队消耗殆尽,30万人被俘,包括数名军长、师长,苏军损失坦克2500辆、火炮1500门,西方方面军全军覆没。这是二战初期苏军最惨痛的教训。
    1941年7月28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公布第0250号命令:
    “鉴于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和方面军参谋长自德军开始进攻后惊慌失措,指挥无方,致部队瓦解,导致大量仓库武器流入敌手;擅离方面军岗位,致敌有机可乘,突破方面军防线。方面军通讯处主任格里高利耶夫,理应在方面军司令和作战司令之间建立持续通畅的通信,但惊慌失措,无所作为,未采用无线电联系,致使作战最初几天各作战部队处于无指挥状态。
    P9-12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