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东部地区半挥发性有机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1.1 研究背景
1.1.1 SOA生成的研究现状
1.1.2 S/IVOCs的来源与测量技术
1.1.3 SOA的数值模拟研究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4 主要进展与成果
1.4.1 S/IVOCs二维分析方法(2D-GC-MS/FID)
1.4.2 重点源S/IVOCs排放特征
1.4.3 S/IVOCs的大气环境特征
1.4.4 全国主要部门S/IVOCs排放清单
1.4.5 区域空气质量模型中SOA生成模块的发展与改进
1.4.6 区域空气质量模型对SOA模拟效果的改进
1.4.7 SOA污染对S/IVOCs的响应及关键影响因素
1.4.8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典型城市大气新粒子化学组成及形成机制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大气新粒子生成
2.1.2 新生粒子的生长
2.1.3 国内外最新进展
2.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
2.4 主要进展与成果
2.4.1 大气新粒子生成事件中的前体物和关键分子簇的测量
2.4.2 大气1~3 nm颗粒物数谱测量方法
2.4.3 我国典型城市大气新粒子生成事件的机制
2.4.4 高氧化度有机分子的生成机制
2.4.5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3章 重污染期间二次硫酸盐不同化学过程来源的定量识别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3.2.1 研究目标
3.2.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案
3.4 主要进展与成果
3.4.1 重污染硫酸盐形成新机制的认知
3.4.2 重污染硫酸盐形成的大气环境特征
3.4.3 基于盒子模型的硫酸盐化学生成产率分析
3.4.4 华北地区重污染硫酸盐化学生成的解析
3.4.5 重污染硫酸盐源汇过程分析
3.4.6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4章 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表界面多相反应与老化机制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现状及研究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
4.1.3 我国重污染大气污染特征及本研究简介
4.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4.2.1 研究目标
4.2.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案
4.3.1 长三角地区重污染天气污染特征的外场观测研究
4.3.2 典型颗粒物表面二次气溶胶生成的多相化学过程
4.3.3 关键气-液界面二次细粒子生成实验室模拟研究
4.3.4 气-液界面化学反应过程机制研究
4.4 主要进展与成果
4.4.1 云过程对沙尘铁溶解和二氧化硫非均相转化的影响
4.4.2 矿质氧化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
4.4.3 NO2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转化生成HONO的外场证实
4.4.4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5章 重污染天气下二次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生成机制和数值模拟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二次气溶胶垂直分布研究
5.1.2 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和老化研究
5.1.3 二次气溶胶数值模拟研究
5.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方案
5.3.1 综合观测实验
5.3.2 综合观测实验数据集成分析
5.3.3 二次有机气溶胶数值模拟
5.4 主要进展与成果
5.4.1 北京气溶胶化学组分垂直分布及其对重污染形成的影响
5.4.2 有机气溶胶挥发性及生成机制
5.4.3 SOA相态参数化方案及模式改进
5.4.4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气活性卤素化合物反应机制及其对大气氧化性和二次污染物的影响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6.2.1 研究目标
6.2.2 研究内容
6.3 研究方案
6.4 主要进展与成果
6.4.1 活性卤素化合物综合外场观测
6.4.2 活性卤素与有机物大气氧化过程的机制研究
6.4.3 水对活性卤素大气氧化机制的影响
6.4.4 含卤素颗粒物吸湿特性研究
6.4.5 ClNO2非均相生成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6.4.6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外场实验室”的颗粒物表界面多相反应研究
7.1 研究背景
7.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7.1.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科学思路
7.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7.2.1 研究目标
7.2.2 研究内容
7.3 研究方案
7.3.1 环境差分动力学测量系统的搭建和调试
7.3.2 基于外场观测平台的环境多相化学动力学研究
7.3.3 模型参数化和数值模拟
7.4 主要进展与成果
7.4.1 环境差分烟雾箱的搭建和测试
7.4.2 多相过程动力学参数的量化和评估
7.4.3 气溶胶多相过程关键影响因素的甄别和量化
7.4.4 多相过程的环境效应评估
7.4.5 外场观测技术研发
7.4.6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8章 大气复合污染背景下含氮化合物的闭合观测与模拟研究
8.1 研究背景
8.1.1 大气氮循环影响大气氧化性和二次气溶胶生成
8.1.2 华北地区NOx高强度排放背景下大气氮循环
8.1.3 大气氮循环研究取得进展,但仍存在不足
8.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8.2.1 研究目标
8.2.2 研究内容
8.3 研究方案
8.3.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8.3.2 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
8.4 主要进展与成果
8.4.1 含氮活性化合物闭合测量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
8.4.2 活性含氮化合物的长期变化特征
8.4.3 实验室模拟
8.4.4 模式模拟与综合分析
8.4.5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9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光化学活跃区大气氧化性演变对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影响研究
9.1 研究背景
9.1.1 历史维度识别臭氧敏感性
9.1.2 当前维度识别臭氧敏感性
9.1.3 未来维度识别臭氧敏感性
9.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9.2.1 研究目标
9.2.2 研究内容
9.3 研究方案
9.3.1 构建EKMA转置的臭氧生成敏感性双维互验模型
9.3.2 不同温度下机动车汽油挥发试验
9.3.3 不同温度下非工业溶剂挥发试验
9.3.4 搭建WRF/SMOKE/CMAQ模型
9.3.5 量化臭氧敏感性和评估臭氧敏感性指示因子识别效果
9.3.6 未来排放清单预测
9.4 主要进展与成果
9.4.1 基于双维度互验的臭氧敏感性长期演变特征识别
9.4.2 温度对挥发源VOCs排放特征的影响
9.4.3 基于大气氧化性因子的臭氧敏感性判别方法构建
9.4.4 未来排放变化对长三角臭氧敏感性的影响
9.4.5 小结
9.4.6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
第10章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集成研究
10.1 研究背景
10.1.1 大气氧化性与自由基化学
10.1.2 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
10.1.3 大气颗粒物表界面多相反应机制
10.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0.2.1 研究目标
10.2.2 研究内容
10.3 研究方案
10.3.1 大气氧化性与自由基化学
10.3.2 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
10.3.3 大气颗粒物表界面多相反应机制
10.3.4 关键化学机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10.3.5 关键化学机制对PM2.5生成的影响
10.4 主要进展与成果
10.4.1 大气氧化性与自由基化学
10.4.2 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
10.4.3 大气颗粒物表界面多相反应机制
10.4.4 关键化学机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10.4.5 关键化学机制对PM2.5生成的影响
10.4.6 本项目资助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