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营养流行病学发展历史
二、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目的
三、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四、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展望
第一章 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横断面研究
一、概述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四、优点及局限性
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
一、概述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三、优点及局限性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一、概述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四、优缺点
第四节 队列研究
一、概述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四、优缺点
第五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一、概述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四、优缺点
第二章 常规膳食暴露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24小时膳食回顾法
一、资料收集
二、食物摄入数据的分析
三、优缺点
第二节 膳食记录法
一、资料收集
二、优缺点
第三节 食物频率法
一、食物频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填写
二、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
三、食物频率问卷的重现性和有效性分析
四、优缺点
第四节 远期膳食的回忆
一、资料收集
二、远期膳食数据应用与注意事项
第五节 其他膳食评价方法和新技术
一、单个食物的化学分析法
二、双份饭法
三、总膳食研究
四、称重法
五、记账法
六、膳食调查的信息化与电子化
第三章 人体测量指标
第一节 身高和体重
一、身高
二、体重
三、身高和体重的联合应用
第二节 脂肪质和瘦体组织
一、脂肪质
二、瘦体组织
第三节 体成分的测量
一、水下称重法
二、皮褶厚度法
三、生物电阻抗法(BIA)
四、双能量X射线吸收比色法(DEXA)
五、几个测量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反映膳食摄入量的生化指标
第一节 概述
一、生化指标与膳食营养素摄入
二、生化指标的特征
三、生化指标的分析类型
第二节 样本的采集与分析
一、样本采集与质量控制
二、样本分析
三、生化指标的应用
第三节 脂类的测定及意义
一、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二、特异生化指标及生理学意义
三、常用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第四节 维生素的测定及意义
一、维生素A
二、B族维生素
三、维生素C
四、维生素D
五、维生素E
第五节 矿物质的测定及意义
一、硒
二、铁
三、锌
四、钙
五、钠
六、钾
第六节 蛋白质的测定及意义
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
二、特异生化指标及生理学意义
第五章 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身体活动及相关定义
一、身体活动定义
二、身体活动分类
三、身体活动量的衡量
四、身体活动推荐
五、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身体活动测量方法
一、能量消耗测量
二、身体活动行为测量
三、身体活动测量选择
第三节 身体活动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一、信度
二、效度
第六章 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整理
一、数据清理
二、食物营养数据与健康的相关性
三、膳食数据的统计描述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单因素分析方法
三、多因素分析方法
第三节 变异、误差及其控制
一、误差的类型
二、标准差的校正
三、流行病学中关联性测量误差的校正
四、相关系数的校正
五、回归系数的校正
六、比值比的校正
七、有混杂变量时测量误差的校正
第四节 总能量摄入的校正
一、能量利用的生理学决定因素
二、个体间总能量摄入变异的决定因素
三、能量摄入和特殊营养素摄入的相关性
四、能量摄入量调整及调整的方法
五、利用能量密度分析膳食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六、能量调整和测量误差
七、能量调整的注意事项
八、食物频率问卷资料中能量的计算
第五节 膳食模式分析
一、确定膳食模式的方法
二、膳食模式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 循证营养学
第一节 循证营养学概述
一、循证营养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循证营养学的应用
第二节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基本概念
二、步骤与方法
三、偏倚及检测方法
第八章 营养政策
第一节 概述
一、营养政策的定义
二、营养政策的作用
三、国内外营养政策现状和发展
第二节 营养政策信息收集
一、营养政策信息的种类和来源
二、营养政策信息的收集方法
三、各类信息的特点和局限性
第三节 营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营养信息的分析、提炼
二、营养政策制定
三、营养政策实施
第四节 营养政策效果的评价
一、营养政策评价的意义
二、营养政策评价方法
三、营养政策评价内容
四、营养政策评价报告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