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道佛学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
第一节 “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
一、“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涵义
二、“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可为生态伦理学奠基
三、“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承认自然整体及个体事物的内在价值
四、“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强调“人”的生态责任
五、“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是构建理想社会的理论基础
六、小结
第二节 主干——儒道佛学三大生态伦理思想
一、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儒道佛学生态伦理内在结构的基本关系
三、儒道佛学生态伦理对构建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第三节 华夏农业文明的珍奇之花
一、农学自然整体论与儒道农学整体论
二、“因时受气”与儒道农时观
三、儒道循环往复思维方式与农学圈道论
四、“赞天地之化育”与农学人力观
五、“农禅并重”的生态意蕴
第二章 儒道佛学生态思想内在结构的历史衍化
第一节 儒学“入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历史衍化
一、儒学“入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基本内涵
二、先秦儒学“入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
三、董仲舒“入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
四、宋明新儒学“入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
第二节 道学“超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历史衍化
一、道学“超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基本内涵
二、先秦道家“超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
三、《阴符经》“超世”生态伦理内在结构
四、《太平经》“超世”生态伦理内在结构
五、《太上感应篇》“超世”生态伦理内在结构
第三节 佛学“出世”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历史衍化
一、佛学“出世”的宇宙生成论
二、佛学“出世”的生命运行论
三、佛学“出世”的生态优化智慧
第三章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儒学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民胞物与”精神
一、乾坤父母——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
二、“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三、和合之道——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
第二节 道学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至美至乐”精神
一、道学的“至美”精神
二、道学的“至乐”精神
第三节 佛学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大慈大悲”精神
一、慈悲的心体
二、大慈大悲的精神内涵
第四章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三位一体”内在结构比较分析
第一节 生态伦理意识观
一、儒学“天人才”
二、道学“天人四大”
三、佛学“依正不二”
第二节 生态责任观
一、儒学“仁民爱物”
二、道学“宽容于物”
三、佛学“普度众生”
第三节 生态社会蓝图观
一、儒学“大同世界”
二、道学“至德之世”
三、佛学“极乐世界”
第五章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实践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
一、人与自然万物的辩证关系
二、人的认知思维与自然万物
第二节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生态道德教育
一、提高生态伦理道德认识
二、陶冶生态伦理道德情感
三、培育生态伦理高尚人格
第三节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人的生存智慧
一、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存理念
二、“礼敬”的和谐之道
三、“先义后利”的财用观
四、“上善若水”的生态智慧
第六章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内在结构的影响、现代转换和未来走向
第一节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一、传统社会与生态伦理基本情况
二、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
三、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在传统社会实践中的局限
第二节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
一、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立场
二、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三、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与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一、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与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
二、儒道佛学生态伦理思想与人类美好的生活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儒道佛学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
“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根本特征。“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承认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类的生态责任,和理想生态伦理社会有着内在一致性。以此为基础,我们推导出“一个基石,三大板块”生态伦理内在结构的基本模型。“一个基石”指“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论,“三大板块”包括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生态意识观、生态责任观、生态蓝图观。“一个基石,三大板块”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结构,而且可以给予现代生态伦理建构以深刻的启示。儒道佛学三大生态伦理思想相互影响、彼此借鉴,儒道互补、儒道佛会通成为三者关系的典型写照,三者在融合过程中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主干。把握了儒道佛学三大生态伦理内在结构及其关系,基本就把握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内在结构和基本特点。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物质基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物质基础。进行农业劳作,必然涉及时令天气、土地贫瘠和人力的付出,于是形成了“天人相宜”的农学系统论。“天人相宜”农学系统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论及其蕴涵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和生态社会构建的内在结构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节 “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
如果要问: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是最为和谐的?也许答案有很多,但是,追问到根源处,答案莫过于两种:一种是人和自然是分离的,人是人,自然是自然,二者之间没有根本性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否认了所提问题的必要性。另一种是人和自然有着紧密的关系,这种紧密关系又可以分为很多方面。如人和自然处于一个系统之中,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果过度损害自然,就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和子孙后代的生活。又如人类和自然不仅共存于一个天地系统中,而且人和自然完全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主要是价值层面的命运相连。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反映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一种新价值观。
第一种答案以人类征服自然、自然天然是人类的使用工具为基本方特征,显然没有生态意识。这种人与自然相分的观念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特征。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至上本体与卑微现象之间的划分,也使属于现象范畴的自然丧失了自身价值。《圣经·创世纪》指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使他们(人类)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种活物”,也就是说,人类是自然万物的管理者,这是人类的伦理义务。西方近代以来主体意识觉醒,同样视自然为异己的存在,笛卡尔把动物称为“非理性机器”,只受因果律支配,而人类是有理性灵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就拥有了支配动物以及世界万物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地,康德将近代启蒙推向高潮,提出了“人是目的”命题,完全排除万物具有任何内在价值。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近代启蒙文化构成了现当代西方文化的思想渊源,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人和自然相分的基本观念,在价值追求上,人类优先于自然,或者说,人类有内在价值,自然没有内在价值,人类只能对人类讲道德,不能对自然讲道德,这是西方伦理思想的核心特征。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文化背景下,自然只是人类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人类不需要对万物讲道德,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缺乏最基本的生态意识。西方文化中以“人为目的”“万物为工具”的价值观念,使征服自然成为人类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工业革命前,人类没有掌握完全征服自然的手段,对自然尚未构成严重的威胁。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西方文化携科技席卷全球,成为现代化的基本表征,终于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全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