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场景理论的全球研究与中国实践
一起卡拉OKVS.独自保龄球:西方规则转为发展与民主驱动力的场景诠释
一、市民参与能够带来许多结果
二、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增长
三、作为合成器的背景
四、背景、价值和场景
五、场景可以加入艺术、政治和城市发展
美国到亚洲:从独自打保龄球到一起空手道
一、自由民主:冷漠的动力
二、包容的动态:权威社区
三、新来者和局外人
四、韩国
全球与中国:场景理论的范式转型及其实践
一、作为文化景观的“前场景”:文化研究的视角
二、面向公共政策的“后场景”:城市社会学的视角
三、从“前场景”到“后场景”的范式转型
四、场景理论的中国实践
五、结论与展望
第二篇 文化参与的全球范本与区域研究
美国与韩国的自愿社团、社会不平等及参与式民主
一、自愿社团与参与式民主:美国与韩国的比较
二、社会网络的特性在于创造公民美德和信任
三、美国和韩国社团成员对参与性平等的不同影响
四、美国和韩国社会经济资源对成员和非成员政治参与的影响
五、社团成员资格对公民美德和社会信任影响的比较分析
首尔、东京和芝加哥的公民参与
一、社群主义场景与公民参与
二、波西米亚场景与公民参与
三、亚洲传统与西方观念的鲜明对比
公民艺术活动激发法国和欧洲的政治活力
一、文献综述
二、假设
三、数据与方法
四、发现
五、结论
第三篇 波西米亚情境与创意阶层集聚法则
西班牙的文化战略、创造力和地方发展
一、作为地方发展政策的文化:工具性与指导性策略的比较
二、文化与地方发展战略:如何衡量
三、数据和方法
四、分析与讨论
五、地方发展与创造力:文化语境的重要性
定义首尔、东京和芝加哥的波西米亚风
一、什么是波西米亚
二、观测首尔、东京和芝加哥的波西米亚风
三、首尔、东京和芝加哥的波西米亚风
四、芝加哥的波西米亚风光
五、首尔的波西米亚风光
六、东京的波西米亚风光
七、亚洲没有波西米亚
全球化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业的社会生成与发展逻辑
引言
一、边界调整与文化重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生成
二、身份构建与创意生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生产
三、场域交流与文化共享: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创新
四、守正创新与范式变革: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语境重塑
五、结论与展望
第四篇 蜂鸣理论的创新魅力与创造语法
场景的“蜂鸣生产力”
一、场景与蜂鸣
二、“蜂鸣生产力”的场景逻辑
三、“蜂鸣生产力”的测度方法
四、“蜂鸣生产力”的场景构建范式
“蜂鸣”的魅力,创造力和吸引力
一、社会文化背景:新政治文化的兴起
二、升级“韦伯”:以“场景理论”实现合法性的理论化
三、新英格兰—托克维尔/帕特南政治模式面临的具体挑战——以洛杉矶为例
四、其他具体的例子:拉丁美洲、南欧、芝加哥
五、结论
蜂鸣理论——以多伦多和芝加哥为例
一、文化和创造力在政治中的表述
二、文化融入城市政治:地方逻辑
三、城市中的文化与政治:重新制定研究议程
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五、产业集群、居民社区、政治场所与文化场景
六、蜂鸣作为一种象征性资源
七、蜂鸣的两个面向
八、政治作为资源交换、边界工作和象征
九、多伦多的蜂鸣:艺术家和公民团体发挥着关键作用
十、芝加哥:艺术政策由市民领袖和市政厅主导,艺术家参与有限
十一、哈罗德·华盛顿的胜利与芝加哥的文化改革
十二、迈克尔·戴利与文化的崛起
十三、作为务实政治的文化政策
十四、千禧公园和芝加哥的文化政策
十五、文化政策是政治的产物
十六、结论
第五篇 舒适物视角与国际消费城市打造方略
地方场景对文化实践的语境效应——以西班牙为例
一、生活方式与文化实践:社会差异与文化消费机会
二、设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四、简要结论:文化场景的语境效应及其政策含义
场景视域下的城市蜂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1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一、蜂鸣效应:作为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
二、效应测度:基于全国15个城市的比较分析
三、模式分析:提升场景蜂鸣效应的创新导向
四、“蜂鸣”促进城市创新与发展的多元场景范式
舒适物理论视角下城市夜间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设计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四、主要结论:城市夜间旅游场景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思路
第六篇 文化参与的全球语境与社会法则
全球语境下的政治和文化参与
一、分析模型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三、调查结果
四、结论
语境如何转变市民参与:命题
一、文化参与与民主政治:超越新托克维尔主义的视角
二、相反视角:关注被忽视的群体与场景
文化正在崛起:文化参与理论与实验证据
一、文化参与的已有理论
二、新政治文化: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个人、团体和政治领导人对消费和便利设施的关注提高
四、理解文化兴起的背景
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参与——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四、变量的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五、公共文化空间对居民文化参与的影响分析
六、结论及思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