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制—公制单位换算表
第一部分 冬季作战与山地作战战术
引言
柴堆战术:芬兰,1939—1940年
西方盟军在挪威,1940年
苏军的战术对策:《冬季战斗条令》(1941年)
东线的灾难,1941—1942年
德军的滑雪训练与战术,1942—1944年
臻于完善的技术,1943—1945年
结论
参考书目
第二部分 二战步兵反坦克战术
引言
坦克的威胁
反坦克武器总览
反坦克战术的演进
具体武器和战术
参考书目
1.芬兰的“柴堆”战术
在寒冷天气下作战的首个重大突破,是随着1939年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而出现的。苏联红军在南起列宁格勒(Leningrad),北至北冰洋畔的贝柴摩(Petsamo)的边境线上兵分多路发起进攻。虽然苏军对狭窄的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的突击暂时受阻于曼纳林防线上的常规筑垒地域,但交战双方在其他地方进行的战斗却有一些特点颇为值得关注。3苏军的行军纵队遭到芬军拦截、包围、反击,然后被各个击破,一个又一个师失去战斗力。在1939年年末至1940年年初的这场“冬季战争”中,芬军在初期取胜的关键就是所谓的柴堆战术(Motti Tactics)。
Motti在芬兰语中是指“一捆堆放好等待切割的木材”,教科书式的“柴堆作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芬军巡逻队对敌军展开侦察,并将其困在一处封闭区域(芬军常利用伏击、埋设地雷和爆破等手段来困住敌人)。第二阶段,芬军发起短促而凌厉的攻击,楔入苏军各部之间的空隙,将其分割为若干孤立的“小块”。第三阶段,芬军依次攻击每个包围圈,先攻击最弱小的敌人,同时“让寒冷、饥饿和孤立削弱其他敌人”。后来,美国步兵学校的评论员将这三个阶段概括为:“侦察并阻击”“攻击并分割”“孤立并歼灭”。
布置好陷阱后,芬军就会借助黑暗或浓雾的掩护,在“敌军陆地侦察半径以外”的区域集结。此时,芬军自己的后勤和支援兵种也会上阵。芬军士兵使用雪橇或形似小船、用人力牵引的雪地运输工具akja(也叫ahkio)来移动较重的武器(这些工具都可以在雪面上滑行,不需要让士兵挖开积雪)。向导组负责指引方向并标明路径,主力步兵则以轻快的节奏行进,保留体力用于冲锋。如果有可能,部队会机动到离他们将要“破袭道路”的地点不过数百码的地方。
芬军总是出其不意地对敌军发起进攻,小规模的部队会迅速在道路两侧展开,然后主力部队会隐藏在周边的荒野中。芬军会同时在多个地点切断道路,进一步削弱敌军的应对能力。试图突围的敌军将不得不在不利的条件下攻击芬军的阻击阵地,与此同时,芬军会通过侧翼攻击进一步将敌军分割为“小块”。如果敌军成功建立了坚固的全方位防御,则会不断遭到冷枪、夜袭和迫击炮打击。最终,疲劳、缺乏给养和不断累积的伤亡会“消灭”敌人。在某些地方,苏军依靠空投的补给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在另一些地方,例如东莱梅蒂(East Lemetti),被围部队先是耗尽了正常的给养,然后就开始吃马匹,最后连马骨头都被用来充饥。
在北方的凯米(Kemi)河畔,摄影记者卡尔·迈登斯(Carl Mydans)目睹了被“孤立并消灭”的苏军部队。冰天雪地里到处躺着死去的士兵,其中有些人还在齐腰深的雪里保持着挣扎的姿势。在较近的地方可以看到:
苏联人的福特牌卡车,挡风玻璃、散热器和车身都被子弹打成了“筛子”。染血的座椅“透露”了驾驶员的下场。而在结冰的狭窄道路和边上的树林里,是连最见多识广的战地记者都很少见到的可怕景象。卡车和辎重雪橇堵塞了道路,车头全都朝着芬兰方向。它们或被丢弃,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故意开进路边的深沟。苏军的尸体像落叶一样满地都是。夹杂在其中的是马匹的尸体,以及一辆被击毁的卡车(上面装满了黑面包)。那里还散落着数不清的旧皮鞋、钢盔、防毒面具、袋装大米、煲汤用的红色粉末、机枪弹夹、炮弹、子弹、雪橇、马具,以及成堆成堆的香肠(扎着细线,像绳索一样盘起)、成箱的鱼肉罐头、成袋的烟草。断胳膊和断腿把雪地染成了粉红色。
2.坦克猎杀小队
参与二战的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部署过坦克猎杀小队。随着战争的推进,坦克猎杀小队在变得越来越活跃的同时,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更致命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坦克猎杀小队大多由各步兵单位自行组织,但各国军队都进行过一些演练并总结了相关理论。步兵单位大多有自己的反坦克战术,其中地形仍是决定性因素。一支坦克猎杀小队通常由4—12人组成(6—8人的小队最为典型),并由一名低级士官带领。在小队中,由2—4人组成的攻击组会装备远距离反坦克武器(如反坦克枪或肩扛式火箭筒)或近距离攻击武器(如反坦克“手雷”和手榴弹);由2—4人组成的掩护组则装备手榴弹、枪榴弹和发烟手榴弹,并作为攻击组的支援力量,保护攻击组不受敌军伴随步兵攻击。此外,通常还有一个装备自动步枪或轻机枪的2人小组负责提供支援。
坦克猎杀小队通常会被部署在主要抵抗线的前方,尤其会被部署在封闭地形中,用于伏击来袭的坦克。一些坦克猎杀小队会由前线守军和预备队掌握,以便随时攻击突破防线的坦克,还有一部分坦克猎杀小队会在后方纵深处待命,准备伏击或拦截突入的坦克。坦克猎杀小队在森林和建筑密集区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些地方既可为其提供掩护与隐蔽,又能将坦克限制在可预测的路线上缓慢行进。最好的情形是坦克猎杀小队能与其他友军单位协同作战,但反坦克作战的特点和战术无线电的稀缺基本上排除了这一可能性。坦克猎杀小队也可用于进攻,如渗透到敌人的防线后方,攻击坦克集结区。
理想情况下,坦克猎杀小队应伏击坦克—等坦克向自己的位置靠近时再进攻—但更多时候其不得不去拦截或追击坦克。能见度低的情况(夜间,雨、雾天气)是攻击坦克的首选时机,但这种条件可遇而不可求。烟幕弹可以用来遮挡坦克车组成员的视野和(或)掩护攻击小组接近。掩护小组可通过释放烟幕、用轻武器射击等方式来分散坦克观察员的注意力,并攻击坦克的伴随步兵。轻机枪小组亦是如此。如果使用远距离反坦克武器,攻击组将尽可能靠近到离坦克100码或更近的地方;如果使用近距离攻击武器,攻击组将不得不对坦克发动贴身攻击。
如有条件,坦克猎杀小队应从坦克后方发起攻击。即便使用了威力更大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小队成员也应当尽量从侧面和后方发起攻击以提高摧毁坦克的成功率。坦克猎杀小队的战术受到常规坦克战术(坦克很少单独作战或脱离步兵的支援)的制约。步兵对坦克的伏击往往没有具体的组织或计划,而是视战场情况临时发起的—当机会出现时,小股步兵会用手头一切可用的武器去攻击坦克(尤其是日本和苏联的军队,士兵们会“蜂拥而上”,愿意付出重大代价来摧毁坦克这种高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