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摩擦界面润滑液毛细电渗行为与调控方法
ISBN:9787121495106
作者:作者:栾志强|责编:扈婕
定价:¥68.0
出版社:电子工业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6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切削区摩擦界面润滑液毛细渗透行为研究现状
    1.2.2  界面摩擦电现象及机理研究现状
    1.2.3  微通道内液体电渗驱动技术与调控方法研究现状
    1.2.4  固/液界面双电层理论及Zeta电位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5  绿色环保型水基润滑液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微通道内流体电渗效应理论基础
  2.1  通道内壁面荷电特性研究
    2.1.1  固/液界面荷电原理
    2.1.2  固/液界面双电层
    2.1.3  荷电特性表征方法
  2.2  Zeta电位计算理论推导
    2.2.1  圆柱形流道
    2.2.2  矩形流道
  2.3  极稀溶液双电层电导率表征
    2.3.1  问题的提出
    2.3.2  解决方案
    2.3.3  恒流四电极法与电化学阻抗谱
    2.3.4  双电层电导率理论推导
  2.4  微流体电渗流速研究
    2.4.1  电渗流场分析
    2.4.2  双电层电势分析
    2.4.3  驱动电场分析
    2.4.4  电渗流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摩擦界面毛细区自激发电场研究
  3.1  材料摩擦荷电特性
    3.1.1  摩擦荷电原理
    3.1.2  实验方法和材料
    3.1.3  “球-盘”摩擦荷电特性
    3.1.4  “刀具-工件”摩擦荷电特性
    3.1.5  机理分析
  3.2  摩擦界面荷电粒子发射特性
    3.2.1  摩擦界面荷电粒子发射原理
    3.2.2  实验方法和材料
    3.2.3  “球-盘”摩擦界面荷电粒子发射特性
    3.2.4  “刀具-工件”摩擦界面荷电粒子发射特性
    3.2.5  机理分析
  3.3  摩擦界面几何特性研究与毛细管模型建立
    3.3.1  实验方法和材料
    3.3.2  四球摩擦界面形貌
    3.3.3  “刀具-切屑”摩擦界面形貌
  3.4  摩擦界面毛细通道内自激发电场数值分析
    3.4.1  材料摩擦荷电形成的电场模型
    3.4.2  材料摩擦荷电形成的电场分析
    3.4.3  气体放电效应下的电场模型
    3.4.4  气体放电效应下的电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摩擦界面毛细区润滑液电渗特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润滑液的配制与物理特性表征
    4.1.2  双电层电导率的测量
    4.1.3  毛细管电渗实验
    4.1.4  流动电位的测量及Zeta电位的计算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润滑液双电层电导率与体相电导率的关系
    4.2.2  电渗调控剂对润滑液电渗特性的影响
    4.2.3  pH对润滑液电渗特性的影响
    4.2.4  全合成润滑液电渗特性研究
  4.3  摩擦界面毛细通道内润滑液电渗流场仿真分析
    4.3.1  电场对电渗流速的影响
    4.3.2  电渗调控剂对电渗流速的影响
    4.3.3  pH对电渗流速的影响
    4.3.4  电渗调控剂对全合成润滑液电渗流速的影响
  4.4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渗效应的润滑液摩擦学性能研究
  5.1  实验方法和材料
  5.2  电渗调控剂对润滑液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2.1  润滑液的相关物理特性
    5.2.2  润滑液在钢/钢界面的摩擦学性能
    5.2.3  润滑液在钢/瓷界面的摩擦学性能
    5.2.4  润滑液在两种界面的摩擦学性能对比
    5.2.5  磨损表面分析
  5.3  pH对润滑液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3.1  润滑液摩擦学性能
    5.3.2  磨损表面分析
  5.4  全合成润滑液摩擦学性能
    5.4.1  QC3101C型全合成润滑液摩擦学性能
    5.4.2  PT3P型全合成润滑液摩擦学性能
    5.4.3  PT3PK型全合成润滑液摩擦学性能
    5.4.43  种全合成润滑液摩擦学性能比较
    5.4.5  磨损表面分析
  5.5  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电渗效应的全合成润滑液切削性能研究
  6.1  实验设备和方法
  6.2  QC3101C型全合成润滑液的切削性能
    6.2.1  电渗调控剂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2.2  切削速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2.3  切削深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3  PT3P型全合成润滑液的切削性能
    6.3.1  电渗调控剂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3.2  切削速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3.3  切削深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4  PT3PK型全合成润滑液的切削性能
    6.4.1  电渗调控剂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4.2  切削速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4.3  切削深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53  种全合成润滑液的切削性能比较
    6.5.1  切削力比较
    6.5.2  刀具后刀面磨损比较
    6.5.3  工件表面粗糙度比较
  6.6  HT250灰口铸铁/KA30氧化铝陶瓷刀具的切削性能
    6.6.1  电渗调控剂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6.2  切削速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6.3  切削深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6.7  两种工件/刀具工况的切削性能比较
    6.7.1  切削力比较
    6.7.2  刀具后刀面磨损比较
    6.7.3  工件表面粗糙度比较
  6.8  刀具磨损机理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