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生活垃圾产生与处置现状
1.1.1 我国生活垃圾的产生现状
1.1.2 我国生活垃圾的组成与分类
1.1.3 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置现状
1.2 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与发展趋势
1.2.1 各国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1.2.2 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发展与趋势
1.2.3 生活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
1.3 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体系
1.3.1 建设阶段污染控制标准体系
1.3.2 运行阶段污染控制标准体系
1.3.3 封场修复阶段污染控制标准体系
1.4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与环境意义
1.4.1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需求与实践
1.4.2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
1.4.3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社会与环境意义
第2章 垃圾填埋场问题识别与评估
2.1 垃圾填埋场基础调查
2.1.1 基础调查
2.1.2 建设及运行管理调查
2.1.3 污染防控设施调查
2.1.4 填埋场抽样检测
2.2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
2.2.1 水文地质勘察
2.2.2 工程地质勘察
2.2.3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
2.3 垃圾填埋区安全调查与评估
2.3.1 垃圾堆体调查与评估
2.3.2 渗滤液调查与评估
2.3.3 填埋气体调查与评估
2.4 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调查与评估
2.4.1 地下水环境调查与评估
2.4.2 大气环境调查与评估
2.4.3 地表水环境调查与评估
2.4.4 土壤环境调查与评估
2.4.5 生态调查与评估
2.4.6 新污染物调查与评估
2.5 垃圾填埋场风险判别与修复评估
2.5.1 风险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2.5.2 生态修复技术评估
第3章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3.1 垃圾填埋场微生态系统与功能
3.1.1 垃圾填埋场微生态系统
3.1.2 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的释放
3.1.3 垃圾填埋场的功能
3.2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原理
3.2.1 物理工程作用
3.2.2 物理化学作用
3.2.3 生物作用
3.3 生态修复填埋场中垃圾的降解特性
3.3.1 填埋垃圾的降解特性
3.3.2 填埋垃圾降解动力学
3.3.3 填埋垃圾降解调控因素
3.4 生态修复填埋场中主要污染物的转化
3.4.1 甲烷的转化
3.4.2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3.4.3 含硫化合物的转化
3.4.4 VOCs的转化
3.4.5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第4章 垃圾填埋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4.1 垃圾填埋场原位生物修复类型
4.2 垃圾填埋场原位生物修复组成系统
4.2.1 气体系统
4.2.2 液体系统
4.2.3 污染隔离系统
4.2.4 数据监测与控制系统
4.3 垃圾填埋场原位生物修复主要参数与设计
4.3.1 通风量与井位布置
4.3.2 液体回灌量与回灌方式
4.3.3 垂直防渗帷幕设计
4.4 原位生物修复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与评价
4.4.1 原位生物修复填埋场稳定化过程
4.4.2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评价指标
4.4.3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评价方法
4.5 原位生物修复填埋场数字化运维管理
4.5.1 数字化运维模式与技术
4.5.2 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
4.5.3 数字化运行系统的监测布点与仪器
4.5.4 数字化修复场景与应用
第5章 垃圾填埋场开挖修复技术
5.1 垃圾填埋场开挖前处理工程
5.1.1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处理
5.1.2 渗滤液降水与排水
5.2 垃圾填埋场开挖修复工程
5.2.1 开挖修复目的
5.2.2 开挖工艺
5.2.3 开挖垃圾脱水预处理技术
5.2.4 开挖垃圾分选工艺
5.2.5 开挖垃圾的处置
5.3 垃圾填埋场开挖修复防护工程与措施
5.3.1 边坡稳定性防护
5.3.2 开挖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5.3.3 污染防治措施
5.4 典型垃圾填埋场开挖修复工程
5.4.1 高水位垃圾填埋场
5.4.2 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场
5.4.3 城市化类垃圾填埋场
第6章 垃圾填埋场生态封场技术
6.1 垃圾堆体整形
6.1.1 垃圾堆体整形流程
6.1.2 垃圾堆体整形方法
6.2 垃圾填埋场覆盖工程
6.2.1 封场覆盖系统
6.2.2 封场覆盖材料
6.2.3 封场覆盖技术
6.2.4 水土流失控制
6.2.5 封场沉降和护坡
6.3 垃圾填埋场水气导排与防护
6.3.1 渗滤液收集导排工程
6.3.2 填埋气体收集导排工程
6.3.3 防洪与地表径流导排工程
6.3.4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
6.4 垃圾填埋场封场绿化
6.4.1 封场绿化原则
6.4.2 封场绿化工程设计程序
6.4.3 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
6.5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维护
6.5.1 水环境影响控制
6.5.2 大气环境影响控制
第7章 生态修复填埋场渗滤液收集与处理技术
7.1 渗滤液来源与特性
7.1.1 渗滤液来源
7.1.2 渗滤液组成
7.1.3 渗滤液产生量
7.1.4 渗滤液水位壅高
7.2 渗滤液收集与抽排系统
7.2.1 渗滤液收集系统
7.2.2 渗滤液抽排系统
7.3 渗滤液处理技术
7.3.1 渗滤液排放标准
7.3.2 渗滤液处理方法
7.3.3 渗滤液联合处理工艺
第8章 生态修复填埋场气体污染物控制技术
8.1 垃圾填埋场气体污染物的组成与影响
8.1.1 气体污染物的来源
8.1.2 气体污染物的组成与影响
8.2 垃圾填埋场气体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8.2.1 气体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8.2.2 气体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8.2.3 气体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因素
8.3 生态修复填埋场气体污染物的控制
8.3.1 原位生物修复填埋场气体污染物的控制
8.3.2 生态封场填埋场气体污染物的控制
8.3.3 开挖修复填埋场气体污染物的控制
8.3.4 渗滤液收集与处置中气体污染物的控制
8.4 生态修复填埋场气体污染物处理技术
8.4.1 气体污染物排放标准
8.4.2 气体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9章 生态修复填埋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恢复
9.1 垃圾填埋场地土壤污染识别
9.1.1 土壤污染特征
9.1.2 土壤污染识别方法
9.2 垃圾填埋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
9.2.1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9.2.2 土壤环境监测
9.2.3 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9.3 垃圾填埋场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3.1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3.2 土壤污染联合修复技术
9.4 垃圾填埋场地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评估
9.4.1 效果评估的验收标准
9.4.2 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
9.4.3 修复后的中长期监测
第10章 生态修复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
10.1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技术
10.1.1 地下水污染特征
10.1.2 地下水监测井布设
10.1.3 地下水分析指标
10.1.4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0.2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
10.2.1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模式选择
10.2.2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
10.2.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10.2.4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集成技术
10.3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评估
10.3.1 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
10.3.2 更新填埋场地块概念模型
10.3.3 地下水样品采集与监测
10.3.4 地下水修复效果达标判断
10.3.5 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
第11章 生态修复填埋场碳排放的核算与控制技术
11.1 垃圾填埋场中主要温室气体与排放现状
11.1.1 主要温室气体
11.1.2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11.2 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模型与碳排放核算
11.2.1 甲烷排放模型
11.2.2 碳排放核算因子
11.2.3 碳排放模型的选择
11.3 生态修复填埋场中的碳减排技术
11.3.1 生态封场填埋场中的碳减排技术
11.3.2 原位生物修复填埋场中的碳减排技术
11.3.3 开挖修复填埋场中的碳减排技术
11.3.4 碳减排技术对比
11.4 生态修复填埋场覆盖土层碳减排技术
11.4.1 覆盖土层中的碳减排微生物
11.4.2 覆盖材料对碳减排的作用
11.4.3 覆盖土层生物碳减排系统
11.4.4 覆盖土层中碳减排的影响因素
11.4.5 覆盖土层碳减排模型
11.5 垃圾填埋场碳减排策略
11.5.1 碳减排政策
11.5.2 加强源头管理
11.5.3 扩大碳信用权交易
第12章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实例
12.1 垃圾填埋场现状调查案例
12.1.1 工程概况
12.1.2 第一阶段初步调查
12.1.3 第二阶段详细调查
12.2 垃圾填埋场生态封场工程案例
12.2.1 工程概况
12.2.2 现状调查分析
12.2.3 生态封场工程
12.3 垃圾填埋场开挖修复工程案例
12.3.1 工程概况
12.3.2 现状调查分析
12.3.3 开挖修复工程
12.4 垃圾填埋场原位好氧生物修复工程案例
12.4.1 工程概况
12.4.2 原位好氧生物修复工程
12.4.3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