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助听器的发展史
第一节 助听器发展简史
一、物理机械时期(19世纪中期之前)
二、模拟助听器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末)
三、数字助听器时期(1996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助听器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
二、成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三、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
第三节 助听器验配师制度
第二章 助听器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麦克风
一、驻极体电容式麦克风
二、硅麦克风
三、驻极体电容式麦克风的频率响应
四、方向性麦克风
五、与麦克风相关的噪声
第二节 放大器
一、放大器的组成
二、模拟助听器的放大器
三、数字助听器的放大器
四、滤波器
第三节 受话器
第四节 电池
一、不可充电电池
二、可充电电池
第五节 助听器的其他配置
一、电感线圈
二、直接音频输入接口
三、无线天线
四、音量控制器
五、按钮
六、遥控器
七、微调控制
八、电源开关
第三章 助听器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气导助听器
一、盒式助听器
二、耳背式助听器
三、定制式助听器
四、开放式助听器
第二节 骨导助听器
一、传统骨导助听器
二、软带骨导助听器
三、植入式骨导助听器
第三节 其他助听器分类
一、集体助听器
二、台式助听器
三、信号对传式助听器
第四章 助听器的电声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第一节 校准装置
一、助听器检测设备
二、耦合腔的种类
三、助听器与耦合腔的连接
第二节 助听器的测试标准
第三节 助听器的电声特性指标和测试方法
一、主要声学性能指标及意义
二、测试前助听器参数设置方法
三、测试条件
四、主要声学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五、不同类型助听器测试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助听器的信号处理技术
第一节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概述
一、模拟助听器的信号处理
二、数字助听器的信号处理
第二节 压缩技术
一、放大线路的类型
二、压缩技术主要特性
第三节 方向性麦克风技术
一、方向性麦克风系统
二、极性图
第四节 声反馈
一、形成原因
二、解决方法
第五节 助听器降噪技术
一、方向性麦克风降噪
二、三态噪声管理技术
三、风噪声衰减技术
四、言语增强技术
五、无线传输技术
第六章 助听器耳模
第一节 概述
一、耳模的种类
二、耳模的材料
三、耳模耦合系统及其声学特性
第二节 耳印模
一、耳印模的材料
二、耳印模的制取步骤
三、耳印模的制取要点
四、激光数字扫描成像耳印模
第三节 耳模的制作与使用
一、耳模的制作
二、耳模的使用
第七章 助听器验配
第一节 概述
一、助听器验配目标
二、助听器验配方法的变迁
三、助听器验配流程
第二节 助听器验配处方公式
一、验配处方公式的变迁
二、NAL系列处方公式
三、DSL处方公式
四、NAL NL2处方公式和DSL v5.0处方公式的比较
五、临床处方公式的选择
第三节 助听器验配前准备
一、验配前问诊
二、耳部检查
三、听力学相关检查
四、其他相关检查
五、综合分析和转诊
第四节 成人助听器验配
一、助听器功率的选择
二、助听器样式的选择
三、技术线路的选择
四、单双耳问题
五、耳模和外壳相关参数设定
六、助听器的调试
七、助听器的复诊和随访
第五节 儿童验配助听器
一、验配前的检查和测试
二、助听器的选择
三、助听器的编程和验证
四、助听器验配后的指导和随访
第六节 影响助听器验配的因素
一、社会心理因素
二、助听器的有效性
三、个人经济因素
四、其他
第七节 助听器的使用指导和简单故障处理
一、助听器使用指导
二、助听器使用者聆听和交流技巧指导
三、听觉言语康复指导
第八章 助听器选配验证
第一节 真耳分析
一、真耳分析仪
二、相关术语
三、测试过程
四、真耳分析的结果解读
五、儿童真耳分析
第二节 功能性增益
一、功能性增益测试的注意事项
二、功能性增益测试的优点
三、功能性增益测试的局限性
四、功能性增益测试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言语声可听度
一、长时平均言语频谱法
二、言语香蕉图法
三、言语清晰度指数
第九章 助听器验配效果评估
第一节 成人助听器验配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问卷分类
二、常用评估问卷介绍
三、效果评估的用途和优缺点
第二节 儿童助听器验配效果评估
第十章 辅听设备
第一节 调频辅听系统
第二节 无线/蓝牙系统
第三节 其他辅听设备
一、感应线圈系统
二、红外线助听系统
三、声场放大系统
四、电视辅听设备
五、电话辅听设备
六、信号警觉系统
第十一章 助听器常见故障与维护
第一节 助听器的保养与维护
一、检查流程
二、保养维护方法
第二节 故障的检查与处理方法
第三节 耳模/定制机外壳引起的不适及其处理方法
第四节 助听器啸叫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化中文版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
附录2 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
附录3 日常生活助听满意度问卷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