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以色列史(应许之地的现代叙事)/看世界区域国别史经典丛书
ISBN:9787547309209
作者:作者:(英)阿伦·布雷格曼|责编:潘灵剑|译者:杨军
定价:¥86.0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版次:第1版
印次:第3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1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建国之路(1897—1947)
第二章 以色列的诞生(1948—1949)
第三章 国家的巩固(1950—1966)
第四章 六日战争及战后情况(1967—1973)
第五章 赎罪日战争和工党政府垮台(1973—1977)
第六章 贝京年代(1977—1983)
第七章 和平之路(1983—1991)
第八章 和平与战争(1992年至今)
附录1 达扬—图哈米备忘录(1977)
附录2 以色列—叙利亚原则声明草案(1992)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建国之路(1897—1947)
    西奥多·赫茨尔
    讲述现代以色列史,从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开始再恰当不过。1897年8月29日,星期天,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市政娱乐场(Municipal Casino)的音乐厅召开。盛大的会议场面既庄重又壮观,197名犹太代表齐聚一堂,商议发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经过三天不乏争论的商讨,大会发布了后来被称为巴塞尔纲领的四点原则声明。
    “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纲领定义道,“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受公共法律保护的家园。”代表们认为,当时统治着巴勒斯坦的奥斯曼人不会喜欢“国家”(state)这个字眼,于是特意选择了“家园”(home)一词。不过,代表们毫不犹豫地指出,巴勒斯坦将是建设犹太家园的地方,方式是通过“犹太农业、工业工人殖民巴勒斯坦。”纲领还要求犹太家园必须“受公共法律保护”,即得到国际大家庭的承认。在瑞士的这次盛会上,代表们决定,大会是一个新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其执行机关是包括23名成员的中央行动委员会,它将负责大会闭幕期间的复国主义活动。这次大会还组建了5人执行委员会。代表们同意,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成员应年满18岁,遵守巴塞尔纲领,每年交一个谢克尔(shekel)的会费。谢克尔是一种古老的希伯来硬币,相当于奥地利的一先令。
    时年37岁的西奥多·赫茨尔是巴塞尔大会的召集者。1860年5月2日,赫茨尔出生于布达佩斯,希伯来语名为本雅明·泽夫(Binyamin Ze'ev),匈牙利语名为毛焦尔·提瓦达(Magyar Tivadar),德语名为西奥多。从6岁到9岁,小西奥多上了一所犹太学校,学了些《圣经》希伯来语和宗教知识。不过,毫无疑问,对于犹太人的历史、文学、哲学、律法和教礼,他顶多知道一点皮毛。他的成年礼仪式是在布达佩斯的犹太会堂举行的,在他的模糊记忆中,那可能是他生活中有犹太特色的最后一件事。1878年,赫茨尔家迁居维也纳,在那里,赫茨尔进了大学,学的是法律。结束学业后,他先是为司法部工作,但很快便厌倦了。他抛开法律,专注于文学事业。
    赫茨尔异常英俊,留着一脸经过细心修剪的络腮胡子。在和平年代的维也纳,作为新闻从业者,他懒散地享受着一个年轻人的快乐,不时写一些流行剧、忧郁的游记、小品文。后来,他接受奥地利《新自由报》(Neue Freie Presse)的聘请,成为驻巴黎记者。正是在法国,在报道1894年12月的德雷福斯案件期间,赫茨尔彻底地改变了。
    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是法国总参谋部的一名军官,犹太人,在军事法庭上,他被诬指替德国从事间谍活动,犯有重大叛国罪。他被判有罪,受到公开的羞辱:剑被折断,徽章和制服被扒下,他被人用链条锁着带走。他将在圭亚那魔鬼岛(Devil's Island)上的监狱里终身服刑。审判期间,法国爆发了令人作呕的反犹主义,民众高喊着“去死,犹太人去死”(A mort,A mort les Juifs)。这一切深深震动了赫茨尔,唤起了他对自己从前经历过的反犹主义情绪的回忆。以前,他没把这类情绪看作常态,而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偶然的,不曾重视过。然而,整个德雷福斯闹剧发生在颇有文化素养的、文明的现代法国,发生在《人权宣言》发表100年后——这让赫茨尔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并促使他形成了新的观点,即反犹主义不仅是宗教的,也是种族的,顽固的犹太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式。赫茨尔写出了《犹太国》(Der Judenstaat)一书。在巴塞尔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召开前的1896年,一个维也纳小书商出版了这本简短的、有些天真的著作,首印500册。赫茨尔在前言中写道:“我在这个小册子里阐述的是一个旧的观点:重建犹太国。”
    尽管《犹太国》一书后来成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圣经,赫茨尔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但重建犹太国的观点的确不算新颖,赫茨尔也不是第一个分析犹太人在各国处境的人——那些恶劣的状态常常令人震惊,导致人们思考以建国作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式的可能性。早些时候,在考察了犹太人的状况后,兹维·希尔施·卡利舍(1795 - 1848)拉比得出了结论,认为应该通过一场有组织的运动,实现使犹太人重返故园的神圣许诺,而“以色列地”应该成为犹太人的“安置地”。德国犹太人摩西·赫斯(1812 - 1875)经历了同化的所有阶段,到晚年的时候,他又回到了自己的人民当中,于1862年出版了《罗马与耶路撒冷》(Rome and Jerusalem)。在这部只卖了160本的书中,他要求建立一个犹太中心,以解决犹太人受苦和遭歧视的问题。赫斯认为,犹太人曾为人类作出很大贡献;犹太教是一个族群—精神实体,应予保留和加强,因为其中蕴涵着未来的力量,赫斯把这一未来和以色列地联结起来,在那里,精神的复兴将注定充分实现。列奥·平斯克(1821 - 1891)是敖德萨(Odessa)的一名医生,在《自我解放:一个俄国犹太人对同胞的警告》(Auto-emancipation:a Warning of a Russian Jew to his Brethren,1882)一书中,他分析了反犹主义产生的心理与社会根源,将犹太问题的核心定义为一个事实,亦即,在各个国家中,犹太人构成了“无法同化”的一个群体。他的结论是,犹太人只能自己行动起来,进行自我解放。他呼吁全力以赴地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中心——但不一定在巴勒斯坦——将犹太人从那种无助的境地解救出来;它将把犹太人改造为各民族中的一员,并恢复犹太人的尊严。此外,还有许多作者讨论过“犹太问题”——人们经常用的就是这个词——讨论应如何解决,如何更好地应对反犹偏见和歧视。
    赫茨尔和前辈们有什么不同?其他人主要是一些思想家,而首先及最重要的是,赫茨尔是一个领导者,一个力求实际结果的行动者,一个强调建立机构的必要性并通过机构将观念转变为现实的组织者。尽管并非完全如此,但比较而言,赫茨尔的前辈们的主要影响在于对犹太问题作出了诊断,而赫茨尔开出了详细的处方。
    起初,甚至还在召集巴塞尔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之前,赫茨尔试图将犹太富豪们拉进这一事业,他们有能力资助犹太人大规模移民和殖民巴勒斯坦。赫茨尔找过金融巨头莫里斯·德·希尔施男爵等一些人。希尔施曾有一个计划,想在阿根廷安置犹太人,为此花了许多钱。但这位比利时大亨冷淡地拒绝了赫茨尔,说道:
    犹太人总想爬得很高,这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我的想法是不让犹太人冲得太猛……几年以后,(通过阿根廷)我会向整个世界表明,犹太人也能够成为好农民。这样,或许犹太人也将被允许耕作俄国的土地。
    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维也纳分支,赫茨尔接触了其领袖阿尔伯特·冯·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Albert von Rothschild),同样没什么结果。吸引犹太显贵们的努力全告失败后,赫茨尔转向了小人物,于是有了召集巴塞尔大会的决定。P1-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