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错误的路径和伟大的理念中(穿着袜子)散步
当我们不收拾袜子时,2才会等于
伯特曼教授的袜子
一只同时是红色和蓝色的袜子
“没有袜子,就没有爱情”
对袜子的迷恋
童年的记忆
黑格尔的破洞袜子
第二章
庸常者与被嘲者
庸常的社会建构
我们需要熨烫袜子吗?
手提包和袜子
耶稣的袜子
无套裤汉的过错
Netflix的智能袜子
当生活和袜子息息相关
一点科普
它已经能想象自己出现在海报最显眼的位置了
只有孩子会认真对待袜子
笑的双重语言
贝雷戈瓦的袜子
让袜子破洞的人
如何处理破洞袜子?
出现在《巴黎竞赛画报》的跨页上
第三章
公共场合的轰动:袜子的突发效应
颠覆与突发
白色袜子令人震惊的成功
德国游客与图坦卡蒙
时尚使袜子的命运发生了反转
袜子并不是性别流体
我们会将袜子作为圣诞节礼物吗?
赤脚的爱因斯坦
平静的突现
一块彩色的斑点
玫瑰人生
袜子外交
从带钉袜子到袜子投掷游戏
那么,谁来缝补袜子?
第四章
在私人小剧场:妻子和丈夫的袜子
让黑格尔不悦
袜子的无意识
重新将袜子组成一双
笛卡尔的错误
心理负担的特质
认知失调
啊,你可以收拾一下你的袜子了!
对立的辩证法
秘密的复仇
一个自我忽视的群体
超越了“我思”的破洞袜子
袜子的位置
二者成双
孤儿袜子的悲剧
面对谜题的科学
意外的盟友
被隔离的袜子
结语
庸常的社会建构一件物品是如何变得庸常的?操纵这件物品的动作又是如何变得无意义、无意识且不经思考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件物品本身就是无关紧要且庸常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庸常是在一个复杂和精准的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件物品生来就是庸常的,而是社会机制使然。袜子本可以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切始于宏大的社会现实建构。社会建构不是(或者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为了确定共识所进行的常态化交易的结果。这些共识能够确定什么是“正常的”(normal),什么是不正常的,而“正常性”(normalité)则逐渐被人们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现实。举个例子,我们都同意在法国靠左行驶是违法或者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靠右行驶,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现实。然而,这一惯例是长久辩论的结果,我们只消跨越英吉利海峡就能反转它。我们一致认为
常饮食中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并应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然而,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医嘱则相反(那时认为应该摄入糖分和脂肪,并避免食用绿色蔬菜)。这样的辩论每天都在进行,与我们息息相关,主题无穷无尽而且五花八门。在我们看来似乎显而易见的事物实际上是以某种方式制造出来的,以至于它变得显而易见,让我们相信它无疑是真实的,肯定是真实的。
社会学家彼得·柏格和托马斯·卢克曼认真研究了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将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分为两个级别。在显而易见的级别中,公开辩论的结果是确定为公众认可的法规或者信仰。然而,加深层且不引人注目的级别则催生了严酷且不容置疑的现实,它影响着生活中简单和稀松平常的行为。“在多种现实中,其中一种现实表现得为,那就是日常生活的现实。它优越的地位让它获得主权现实之名。”它“以强大、迫切和强烈的方式征服了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密度对社会的建构过程进行分级。处于部的是庸常之物,它从不引人注目,甚至隐形。但这份低调具有欺骗性,因为这正是庸常之物的强大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忘记庸常之物时,它就变得加显而易见,并成为其他脆弱现实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是错的。确实,破洞袜子可以让人接近“我思”。但相对于庞大的现实社会建构过程,一个人的“我思”又有多重要呢?它只如轻飘飘的想法一般微不足道,而庸常之物却有铅般的密度。看似普通的袜子奠定了我们文明的基础。
可以试着向一个刚开始学习知识的小孩抛出袜子的认识论问题。对他们来说,穿好鞋子并不是很大的挑战,只需分辨左右即可。但穿好袜子则需要数月的辛苦练习以及很高的灵活度,因为袜子的后跟会经常跑位。
“一开始,孩子会有些笨拙,可能会因为不能自主穿好袜子而烦恼,但我们应该鼓励他。”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想做的就是摆脱黑格尔的“我思”:他的梦想是让袜子消失在那些让生活变得加容易的习惯性动作中。成长过程中,孩子逐渐让袜子归于普通与平凡,成为生活的基础。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