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雾的定义
1.1.1 海雾
1.1.2 海雾的种类
1.2 研究历史回顾
1.2.1 观测研究
1.2.2 卫星观测与反演
1.2.3 机制研究
1.2.4 数值模拟研究
1.3 海雾的全球分布
1.4 本书的内容安排
第2章 资料、方法与大气模式介绍
2.1 资料
2.1.1 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ICOADS)
2.1.2 日本气象厅资料
2.1.3 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资料
2.1.4 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云图
2.1.5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提供的NOAA 16极轨气象卫星云图
2.1.6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云图
2.1.7 风云1D卫星资料
2.1.8 探空资料
2.1.9 荷兰北部Cabauw地区探空资料
2.1.10 黄海、渤海沿岸气象站的观测资料
2.1.11 黄海、渤海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资料
2.1.12 日本高知大学提供的卫星云图
2.1.13 日平均海面温度数据
2.1.14 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提供的全球地面观测资料
2.2 分析方法
2.3 大气边界层模式介绍
2.4 RAMS模式介绍
2.5 WRF模式介绍
第3章 北太平洋上空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
3.1 引言
3.2 海雾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
3.2.1 北太平洋上空海雾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3.2.2 东亚地区海雾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3.2.3 航线上的海雾发生频率
3.3 与海雾相关的气象要素统计特征
3.3.1 千岛群岛附近及以东海域气象要素特征
3.3.2 中国近海海域气象要素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大西洋上空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
4.1 引言
4.2 海雾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
4.2.1 北大西洋上空海雾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4.2.2 北美东海岸上空海雾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4.2.3 北大西洋海域航线上空海雾发生频率的分布特征
4.2.4 美国近海航线上的海雾发生频率
4.3 与海雾相关的气象要素统计特征
4.3.1 长岛(纽约)至纽芬兰岛附近及以东海域气象和水文要素特征
4.3.2 冰岛至大不列颠群岛海域气象和水文要素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大气边界层模式对黄海海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海雾模拟结果与讨论
5.2.1 模式模拟结果与实况的比较
5.2.2 海雾过程中气压场的变化
5.2.3 海雾过程中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变化
5.2.4 海雾过程中大气散度场的变化
5.2.5 海雾过程中垂直速度场的变化
5.2.6 下垫面的状况
5.2.7 海雾的形成、发展与消散
5.2.8 海雾过程中液态水的变化
5.3 成雾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利用RAMS模式对东海、黄海上空海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利用RAMS模式对荷兰北部Cabauw地区一次陆地辐射雾过程的数值模拟
6.2.1 雾过程分析
6.2.2 湍流的作用
6.2.3 辐射的作用
6.2.4 物理机制分析
6.2.5 小结
6.3 2004年4月11日黄海上空海雾观测分析
6.3.1 天气形势
6.3.2 观测分析
6.3.3 气海温差变化
6.3.4 雾顶高度的反演
6.3.5 小结
6.4 2004年4月11日黄海上空海雾数值模拟研究
6.4.1 模拟结果分析
6.4.2 形成机制分析
6.4.3 发展机制
6.4.4 敏感性试验
6.4.5 小结
6.5 2005年3月9日东海、黄海上空海雾数值模拟研究
6.5.1 观测分析
6.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5.3 形成与发展机制分析
6.5.4 敏感性试验
6.5.5 小结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利用WRF模式对黄海上空海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7.1 引言
7.2 六个海雾个例的观测分析
7.2.1 个例回顾
7.2.2 相关气象因子分析
7.2.3 小结
7.3 2005年春季海雾个例的数值模拟研究
7.3.1 卫星云图和天气形势
7.3.2 观测分析
7.3.3 数值模拟分析
7.3.4 小结
7.4 2008年夏季海雾个例的数值模拟研究
7.4.1 卫星云图和天气形势
7.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4.3 海雾的生消机制
7.4.4 逆温层的形成及地形的影响
7.4.5 小结
7.5 2005年春和2008年夏两个海雾个例的对比分析
7.5.1 天气形势分析
7.5.2 海雾概况
7.5.3 大气层结稳定度
7.5.4 海雾的生消机制
7.5.5 地形敏感性试验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观测站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