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幕:战争阴云
一、凡尔赛播下的劫难恶种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
世界经济危机点燃法西斯火药
二、墨索里尼乱世崛起
“贝尼托”原来是英雄的名字
“战斗的法西斯”
决斗,用剑术击败政敌
三、德意志再度疯狂
发布于小啤酒馆中的25条纲领
纳粹党手里的“社会主义”
登上权力之巅
四、日本扰动远东
“开拓万里波涛,将‘国威布于四方’”
宁予外贼不予同胞
五、法西斯步步紧逼,英法美步步绥靖
阿杜瓦战役让意大利成为国际笑柄
复仇——“历史上最伟大的殖民战争”
慕尼黑阴谋:缺席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判“死刑”
第二章 开场:远东硝烟
一、日本全面侵华
“二二六”法西斯军事政变
卢沟桥上的枪声
二、淞沪血战
张治中要主动出击
中国军队进攻受挫
日军金山卫登陆,淞沪会战告终
三、山西血战
平型关大捷
忻口会战
第三章 爆发:欧洲沦陷
一、波兰覆亡:一场“鹰击羔羊的悬殊对决”
一号作战指令
奇怪的战争:西线的英法“宣而不战”
积极应对战争的苏联
二、闪电战继续逞威
为了铁矿,希特勒决定先发制人
“黄色计划”
比利时无条件投降
三、德国在西线的胜利
不设防的马其诺防线
法国投降——又见贡比涅森林
戴高乐在伦敦树起“自由法国”的旗帜
四、不列颠上空的鹰
“我们决不投降”
阴差阳错的伦敦夜袭
英国没钱了,美国来援助
第四章 激战:苏德大战
一、“巴巴罗萨”计划,让全世界震惊
恶魔的眼睛转向东方
“巴巴罗萨”计划
战争爆发
二、苏联初战失利
布列斯特要塞
激战格罗德诺
封锁列宁格勒
基辅大合围
三、希特勒发动“台风”攻势
希特勒南北分兵
希特勒制造“台风”
斯大林阅兵红场
四、莫斯科城下大决战
斯大林的电话
“最黑暗悲惨的一天”
反攻!反攻!
第五章 蔓延:血染太平洋
一、偷袭珍珠港
东条英机上台,日本对美开战
“不要忘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大惊失色
二、狂飙突进
武力攻占马泰港缅甸
麦克阿瑟饮恨菲律宾
染指澳大利亚
三、扭转战局
天皇的隐忧
所罗门海战
航母大决战
四、瓜岛战役——太平洋战争胜败的分水岭
美军攻占瓜岛
登岛日军全军覆没
击毙山本五十六
第六章 转折:决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厉兵秣马
残雪,希特勒心中的痛
敌我双方大备战
希特勒的战争密令
二、大战拉开序幕
战斗在一座不知名的村子打响
“苏军全线崩溃了”
8月23日:最危急的一天
三、浴血苦战
朱可夫来到斯大林格勒
真正的恶战开始了
第三轮进攻
四、苏军赢得胜利
天王星计划
保卢斯投降
五、库尔斯克大会战
大炮与战斗机齐鸣
解放奥廖尔
进军哈尔科夫
第七章 拉锯:逐鹿北非
一、希特勒点将
英军出乎意料的胜利
“5天的袭击”发展成大战役
希特勒出手
隆美尔唱起“空城计”
二、北非闪击
英军全线溃退
托布鲁克的拉锯战
一柄鲁钝的“战斧”
三、千里拉锯战
丘吉尔任命的新司令
拔掉扎拉据点
迈进埃及的第一步
四、阿拉曼大捷
“长眠之狮”的无奈
喋血阿拉姆哈勒法岭
“不战斗,毋宁死”
暂缓鸣钟
五、北非战场落幕
火炬行动
卡萨布兰卡会议
最后一击
第八章 反攻:光复欧洲
一、进军西西里
难产的“赫斯基”计划
墨索里尼下台
二、诺曼底登陆——史上最长的一日
“霸王计划”
史上最重要的天气预报
巴黎解放
三、苏军大反攻
解放列宁格勒
名将瓦杜丁之死
白俄罗斯战役
华沙起义
进军东欧
四、百万盟军向德国本土推进!
盟军向德国边界推进
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的反扑
艾森豪威尔放弃占领柏林
易北河会师
五、雅尔塔会议——确立战后新秩序
准备——马耳他会议
罗斯福身体状况恶化
战后德国的处置
最棘手的波兰
六、血战柏林——对希特勒的最后一击
柏林市民宁愿被美英盟军攻占
双管齐下合围柏林
锤子镰刀红旗插上国会大厦
第九章 尾声:日本投降
一、重返菲律宾之战
攻破日本防卫大门——塞班岛
东条英机内阁垮台
莱特湾海战
美军重返菲律宾
二、盟军在太平洋上的最后攻势
攻克冲绳岛
波茨坦会议和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日本本土遭受轰炸
三、日本投降
美国扔下两颗原子弹
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一章 序幕:战争阴云
一、凡尔赛播下的劫难易种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20世纪被称作“流血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近五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人们被它空前的残酷所震惊,开始对战争深恶痛绝。殊不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恰恰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地方。
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都是德国。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小国林立的松散联邦。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发起了德意志统一战争。统一战争期间,普鲁士与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发生冲突,爆发了普法战争。战争由法国发动,但最后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也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侵入法国。法国战败后,被迫接受苛刻的条款: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而普鲁士则借势统一德国,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国。
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进程十分迅猛,很快就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之一。20世纪初期,德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对英法等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越来越不满,希望重新瓜分世界。这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当德国政府于1914年8月宣战时,德国人民欣喜若狂,包括阿道夫·希特勒在内的德国士兵尤其兴奋。德皇甚至骄傲地宣称德国国内的党派斗争已经结束,“我不再认识党派,我只认识德国人民”。大多数德国人被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所鼓动,认为战争爆发后就可以愉快地告别沉闷的市民生活,他们希望战争在圣诞节前完美结束。
然而,胜利并没有像德国人想象的那样顺利到来,相反,战争变成令人绝望的拉锯式的消耗战。最终战火从欧洲战争扩展成世界大战,参战国达到33个,遍及五大洲,波及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据统计,“一战”期间各交战国总共动员了7400万人走上前线,使用了各种最新型的杀人武器,结果导致约1000万人阵亡,2000万人受伤,500万人失踪。
大战的头两年里,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互有攻守,各有胜负。但1917年,美国向德国宣战,极大地改变了局势。“一战”爆发后,美国一直以中立为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战争横财。在双方筋疲力尽之时,美国决定插手,于是在1917年4月6日借口德国潜艇攻击美国商船,向德国宣战。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决定了德国的战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战事结束后,战胜国便开始磋商召开缔结对德和约会议问题。会议地点最后定在法国巴黎。1919年1月18日,和平会议在著名的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开幕,即为巴黎和会。
虽然法国人极端的报复情绪遭到了英美的部分反对,但最后通过的《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的惩罚依然相当严厉,以致《凡尔赛和约》成为“帝国主义分赃的条约”,列宁则称之为“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
根据和约规定,德国所有殖民地由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和约重新划分了德国疆界,使德国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区,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65%的铁矿和45%的煤矿及大部分的海外投资、商船和海军舰队。和约还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解散总参谋部,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不准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许建立空军,禁止拥有飞机、坦克、重炮等武器。另外,德国还必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和约的条款传出去之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德国国民议会呼吁政府“绝不可接受这项条约”。成千上万的德国群众在各处集会,愤怒谴责协约国对德国的掠夺。德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抱着抢夺别人殖民地、争夺欧洲霸权的目的,结果由于战败,被迫陷入屈辱的境地,权利丧尽,经济破产,德国人在心理上完全无法接受。
由于民众的强烈反对,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还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结果激怒了英、法、美、意等战胜国,战胜国向德国发出通牒,警告德国如在6月23日之前仍不同意签署和约,战胜国将向德国重新开战。而此时陆军总司令兴登堡称德军已无力再战。最后德国内部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决定接受通牒。6月28日,德国外长米勒和司法部长贝尔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德国被迫吞下战败的苦果。
德国是一个骄傲而且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大战期间,德国民众得到的宣传一直是——胜利是必然的。直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德国人依然相信自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必然导致大多数德国人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更无法接受苛刻的勒索。
《凡尔赛和约》中涉及赔偿的条款是最具惩罚性的,因为和约制定者认为德国要对发动战争负完全的责任。协约国以及相关的政府确认,德国必须承担德国及其盟国对所有的损失和破坏的责任。而且,协约国和相关政府以及它们的国民所遭受的这些损失和破坏均是德国及其盟国用侵略强加给他们的结果。
……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