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知常
ISBN:9787101168303
作者:作者:彭林|责编:孙永娟
定价:¥58.0
出版社:中华书局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439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出版说明
再版前言
自序
一  礼是什么
二  礼缘何而作
三  礼的分类
四  礼的要素
五  礼与乐
六  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
七  贯串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
八  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礼记》
九  冠者礼之始也:冠礼
十  合二姓之好:婚礼
十一  礼尚往来:士相见礼
十二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乡饮酒礼
十三  立德正己之礼:射礼
十四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义:燕礼
十五  诸侯相接以敬让:聘礼
十六  称情而立文:丧服
十七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丧礼
十八  埋藏亲人的遗体:既夕礼
十九  安魂之祭:士虞礼
二十  祭祀万世师表:释奠礼
二一  诗礼传家:家礼
二二  不见面的礼仪:书信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二  射以观盛德
    射礼的性质是什么?也就是说,儒家为什么要制定射礼?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射礼“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也有学者见古代国学、乡学中有教射的科目,故认为是军事教育。由于人们通常把弓箭理解为武器,所以这些说法很少有人怀疑。射礼的性质究竟如何,对射礼的内容和相关文献作仔细分析之后,自然就能明白。
    在古代社会素朴的自然分工中,射属于男子之事。所以,上古的风俗,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向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将来志在天地四方,成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高超的射艺,原本是勇力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例如,养由基百步穿杨,孟子说:“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能射出百步之远,是勇力过人的表现;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杨树叶,就不仅仅是勇力所能达到的了,还必须有技巧。
    但是,儒家反对暴力,所以并不强调勇力和技艺。春秋时期,人们习射注重力量和准确性,《左传》成公十六年(前575)记载,潘党与养由基将七副盔甲叠在一起,居然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用兽皮或布制作,但通常用“皮”来概称,这种以较量射中、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其违背了“古之道”,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孔子认为,能否射中“皮”,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所当注重的,应该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儒家的射礼与军队的射击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饰之以礼乐”(《礼记·射义》)、寓教于射的活动。
    儒家认为,要想射中目标,必须“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正如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儒家礼乐思想的主旨,正是强调用乐来引导心志的中正、用礼来规范形体的正直。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形式同时,重塑了射礼的灵魂。由射礼的礼法可知,射手一步一式都必须体现礼乐之道,“进退周旋必中礼”(《礼记·射义》)。四肢发达、勇力无比而不知礼义者,在射礼中将会手足无措。
    射礼并非军事教育的证据,还见于《周礼》。据《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行乡射礼时,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其中的第一项是“和”,第二项是“容”,第四条是“和容”,三者有重复之处,彼此关系究竟如何?历来不得其解。清人凌廷堪在总结前人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的解释,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凌廷堪认为,这是指乡射礼的三番射。第一番射,不计成绩,只要求容体合于礼,所以说是“容”。第二番射,属于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计算成绩,所以说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而且要按照乐节发射,所以说是“和容”;由于射姿与乐节相配合,所以又说是“兴舞”(《礼经释例·周官乡射五物考》)。由此可见,在乡射礼的评价体系中,所注重的是“和”与“容”。汉儒马融将“和”解释为“志体和”,就是心志
    与体态相和,很是有理。“和容”是射礼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层修养的外现。
    可见,儒家的射礼,实际上是逐步诱导射手学习礼乐,使心志与形体都合于“德”的教化过程。
    三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儒家将往昔的田猎之射,提升为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之一,就是把射礼作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种方式。
    《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意思是说,所谓射,是寻绎的意思。射者身份各不相同,都应该在射礼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只有心气平和,体态正直,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可能射中。所以,做父亲的射箭时,要把箭靶当作为父的标准来射;做儿子的要把箭靶当作为子的标准来射;做人君的要把箭靶当作为人君的标准来射;做人臣的要把箭靶当作为臣子的标准来射;都要把箭靶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射。所以,虽然是同一个箭靶,但各人所要射的“鹄”,也就是所要达到的具体道德目
    标却是不同的。射鹄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礼记·射义》)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如何对待失败、培养百折不回的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等,都可以从射礼中得到体悟。《礼记·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也有类似的说法)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的体态和心志。发而不中,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因此,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者,而是要“反求诸己”,反躬自问。
    中国古代的射礼传入朝鲜半岛后,对当地的儒家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能强烈地感觉到。韩国人把射箭称为“弓道”,认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它含有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时,可以涵养心性和道德。目前,韩国弓道协会有二十多万会员。我曾在韩国汉城(今首尔)参观过白云山弓道俱乐部,见到了古代的角弓,教练为我作了使用的示范。墙上贴着的“练功八法”中,就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等《礼记·射义》中的文句,这是国内已经看不到的场面,令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失落。
    四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会与他人之间出现竞争,甚至发生利益冲突,如果没有健康的竞争心态,就很容易引发争斗、影响社会安定。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认为,只要人们都注重提升精神境界,自然就会淡泊名利,就会平心静气地对待竞争。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不妄与别人争高低,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比射了,比射是要分胜负的,输了要当众饮罚酒,这是很不体面的事,所以君子在比赛中要力争胜利,但在争胜时,却是揖让而升,下来后一起饮酒,是所谓君子之争。
    所谓“揖让而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与合耦的射手上堂比射时的一连串礼节。例如,第一番射开始时,上耦的两位射手拱手谦让后,从庭西并排往东
    走,上射在左侧,下射在右侧;走到正对着西阶的地方,两人拱手谦让,然后北行;到西阶下,彼此再次拱手谦让。于是,上射先登阶,走到第三级台阶上时,下射才走上第一级台阶,两人之间要空一级台阶。上射走到堂上后,要略向左侧站立,以便为下射让出登堂的地方,并在此等待;下射登堂后,上射面朝东向他拱手行礼,然后并排向东走去。当两人都走到正对着射位符号的地方时,面朝北行拱手礼,然后北行;走到射位符号前时,再次面朝北行拱手礼。司射在合耦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水平,每一耦的上射与下射,水平都比较接近,竞争必然比较激烈,二者之间必有胜负。但是,竞争者有较高的修养,所以,在每一个仪节都彼此敬让。每一番射都是如此。
    二是指耦与耦相遇时的礼节。比赛的胜负,是以三耦的上射为一组、下射为另一组来计算的。因此,除了自己的一耦中有自己的对手,其他两耦中也有自己的对手。在射礼中,耦与耦相遇,也有详密的礼仪,以示尊敬。例如,上耦射毕,并排下堂,上射在左侧。此时,中耦已开始上堂,在西阶前与上耦交错,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拱手致意。再如,在取箭的途中,上耦取箭完毕离开时,与正在走往箭架的中耦相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双方拱手致意。又如,饮罚酒时,负方射手下堂时,在西阶之前与接着上堂饮酒的下一耦射手交错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拱手行礼。可见,尽管射礼是一种计算胜负的礼仪,竞争激烈,但颇有些“友谊第一”的意思。
    儒家的这一思想,在东亚文化圈中有着重要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日本、朝鲜的相扑、跆拳道等传统竞赛项目,在比赛之前,双方都要作揖或者鞠躬等,互致敬意,比赛结束时也是如此,显示了君子之争的风度。
    五  射礼与择士
    射礼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天子选拔人才。《礼记·射义》说,天子在举行重大祭祀之前,“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泽”是天子的射宫名,之所以取名为泽,是因为这里是择助祭的诸侯的地方。《射义》还说,古代圣明之时,诸侯每年都要向天子述职,天子则要借此机会在射宫“试射”,以测验诸侯的射艺。只有容体合于礼,动作合于乐,而且屡屡射中者,才准许他们参与祭典。不仅如此,凡被选中者,得“进爵纳地”,参与祭典越多,就越会受到奖赏,甚至要增加其领地,把更多的人民、土地交给他来领导。反之,射礼中的表现不佳,一定是德行不佳。德行不佳者,怎能有资格参与国家的祭典?作为责罚,对他们要“让”,就是责让、训斥,并且要“削以地”,收回部分统治权。
    《射义》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可见,不仅天子用射礼选诸侯,而且用射礼选卿、大夫、士。射礼中的表现,是被作为治政资质的重要内容来对待的。
    六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儒家不断在射礼中注入人文思想,《礼记·射义》记载的一件事,有相当的代表性。孔子与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园圃中举行射礼,围观者层层密密如同墙一样。乡饮酒礼结束,立司马,孔子派子路手执弓矢,延请围观者入内参加即将开始的射礼,说:“除了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贪财而成为别人后嗣的人不得入场,其余的人都可以入内。”于是,大约有一半的人惭愧地自动离去,另外一半人留下了。比赛结
    束,即将举行旅酬的仪式,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和序点两
    人,举着酒觯对大家说话。公罔之裘举起酒觯说:“从少
    年到壮年都有孝悌之行,到了六七十岁依然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尽天年,有这样的人吗?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又走了一半人,留下了一半人。接着,序点举起酒觯说:“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了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依然言行合于道,有这样的人吗?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刚才留下的人几乎走光了。可见,孔子赋予了射礼太多的内涵,只有有德行者,才配参加射礼;那些在国难当头贪生怕死,或者为了贪图财产而舍弃家庭的人,没有资格与乡人序齿,参与射礼。射礼中的宾,更是作为道德形象要求人们取法的,只有德行超群者,才有资格担任。这对于提倡正气,形成公众舆论,警世导民,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当时的辅仁大学校长、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在一次集会中,发挥了孔子在矍相之圃的典故含义,他说:“古代的运动会,有三种人不能参加:‘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陈垣先生把不能保卫国家、不能抵御敌人入侵的将军,国亡后在敌政权任职的官员,以及为了个人目的而认贼作父的人,都排斥在人民生活之外(《励耘书屋问学记》),大大激励了全校师生抗日的意气。于此,也正可以看到射礼所蕴含的另一层深意。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