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版序 致敬中国百年考古
序 考古好玩,善哉斯言
壹 考古之人
郭沫若是不是考古学家
考古人是最基层的知识分子
两张旧照片 三代考古人
苏秉琦的得意之作
听张忠培讲那考古的事情
女生考古好榜样
考古人的“三不主义”
考古人敢说不会鉴宝
贰 考古之问
考古发现哪里有
考古发现谁更牛
考古下限是何时
考古奖项谁来评
修旧如旧是多旧
长城为何不叫长墙
有多少古墓没有门
哪位古代名人遗存多
叁 考古之事
神秘考古 神而不秘
中国人的原始脸
碳-14技术不是万能法器
古尸何以不腐
文物保护标志的颜值
我国的考古教材好点了
考古随笔成了语文题
我投了曹操墓一票
肆 考古之道
中国何止五千年历史
恐龙不关考古事
兵马俑的叫法不太靠谱
考古挖墓埋起来
别老张罗挖帝王陵墓
野蛮考古何时了
考古专家不是考古的唯一解读者
圆明园兽首要不要买回来?
伍 考古之趣
古墓防盗有秘笈
盗墓贼不是啥都盗
我们处在薄葬时代
翠玉白菜真那么好看么
花23亿造地震博物馆值当不值当
名人如厕厕非厕
鉴非鉴 缶非缶
“考古入坑”和“考研上岸”
考古当读什么书
郭沫若是不是考古学家
郭沫若是近现代名人,这从他的各种头衔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头衔收录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一个人不论生前死后,能被作为词条载入权威辞书字典,这可不是靠月薪过日子的平头百姓能修得的功业,也不是只会几把刷子的舞文弄墨者可求得的尊阶。
《辞海》里的词条是怎么写郭沫若的呢?是这么表述的: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但《辞海》的这个写法,在专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里,却写成了这般说辞:“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仅此三项,再无其他,像论文的关键词一样。
明眼人可能早已看出,《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不太一样。作为面向社会公众读者的《辞海》,明确说郭沫若是考古学家,而业内学术权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却没说他是考古学家,起码没有明说他一定就是考古学家,这就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了。那么,郭沫若究竟是不是考古学家呢?有的说是,有的则两说着,既不说YES,也不说NO。《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这本权威大书是以考古学为名,且是专写考古学的,收录了郭沫若作词条,却又不说郭沫若是考古学家,更叫人倍感蹊跷,不明就里。我又去查了一下2014年新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也是只给了“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三个名头,而且没有把他列入“考古学家”条目,而是列入了“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条目。
但郭沫若在普通社会公众的认知里,却是赫赫有名的考古学家。记得我1978年考取吉林大学,并就读了考古专业后,经常有行外的人了解到我是学考古的,就告诉我说,你们的祖师爷可是郭沫若啊!足见在公众的印象里,郭沫若不但是考古学家,还是考古学家的祖师爷呢。
那么,考古方面的专业人士又持什么样的看法呢?我找到了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夏鼐在郭沫若逝世后写过的一篇纪念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权威专业杂志《考古》上,里边有这么一句话:“郭老虽不是一位田野考古工作者,但是由于重视田野考古工作,对这工作也感到兴趣。”我还翻到了曾创建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后来也曾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的苏秉琦在《如何使考古工作成为人民的事业》一文里说过的话:“亲自参加,或至少熟悉田野工作,早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一个必要条件了。”夏鼐和苏秉琦是公认的考古界泰斗,新中国考古学的开创者和引领人,由他们从考古专业的角度来评述,该算够权威了,即便作为盖棺定论,也不过分,那就是:郭沫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家,起码不是以田野考古为职业的考古学家。
田野考古工作,在考古界中的重要地位,可用“定尺”“天条”来比喻。换句话说,这也是考古学之所以有别于古物学或金石学而成为一门近代科学的关键之一。众所周知,在科学考古学诞生以前,国外早就有了古物学,中国可能更早些,至少在宋代就有了收藏和著录古物的金石学,专挑有文字铸刻的那些铜器和石刻来把玩和鉴赏,以实现“证经补史”的目的。至于国外的古物学,远的不说,即便到了18世纪,像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就带着研究埃及的学者同行,在埃及寻访古迹和古物。他甚至还劫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古物,作为战利品带回法国,建立博物馆。拿破仑曾经有句名言传世,那就是“让学者和驴子走在中间”。在远征中重视对学者和驴子的保护,因为学者能认识古迹和古物,而驴子不但能驮武器和辎重,还能把珍贵文物带回法国。虽然他们在野外进行了各种调查和挖掘,但我们既不能承认拿破仑带领的博物学者是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家,更不能贴标签式地认定拿破仑就是考古学的领导者。否则,非但笑话闹得过大,甚至还闹成了江湖八卦,也未可知。
再看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有过三次文物大发现,一次是1899年,比较流行的一说是,相当于今天教育部最高官员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味叫作龙骨的中药材上发现了镌刻的文字,继而确认了甲骨文;一次是1900年,敦煌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4万多件,后来遭到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一批又一批外国人,乃至中国不少官吏的劫掠;还有一次是在1901年前后开始的被王国维称为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最大发现之一的“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即著名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以及楼兰、尼雅等地汉简的发现。以上这些轰动世界的文物发现,都离不开田野工作,但如果哪位说这些都是考古发现,进而推言这些人都可荣列考古学家之位了,恐怕稍有点考古常识的人都不会答应。其实,中国的考古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般业界认可的标志,是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正式考古发掘。换言之,那些带有劫掠、探险、寻宝目的的行为以及取得资料的手法,最多只能说是文物发现而已,都不能和后来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与科学方法相提并论。
文物发现与考古发现的性质不同,方法有别,目的迥异,喜欢考古和以考古为职业是两码事,不能随便放在一个锅里煮。这要展开来说,起码涉及两步解法。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