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定义、理论和假设
第1章 沟通-语言-言语
一、沟通
二、语言
三、言语
四、其他形式的语言
五、我们用什么语言思考?
第2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行为学理论
二、生物学理论
三、认知学理论
四、心理语言学理论
五、语用/社会互动理论
六、语言习得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3章 语言和沟通发展过程中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运动系统在语言、社交和概念处理中的作用
二、原始反射
三、他们走路的方式
第4章 从感知到概念——通过不同途径
一、感知的阶段
二、使用“捷径”
三、字面感知
第5章 体验感觉/接收信息过程中质的差异
一、完形感知
二、碎片化的感知
三、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区吗?
四、感官工作的强度
五、感知的不一致性
六、感官超载的易感性
第6章 感知类型
一、单一处理
二、外围感知
三、系统关闭
四、用其他感官代偿不可靠的感官
五、注意力
第7章 认知类型
一、概念记忆与感知记忆
二、完形记忆(格式塔记忆)
三、字面记忆
四、根据偏好模式进行记忆
五、感官性思维
六、顺序性思维和空间性思维
七、想象力
八、孤独症患者的智力
第8章 他们说的是什么语言?
第2部分 孤独症患者的语言特点、学习方式和语言发展
第9章 语言习得模式
一、完形语言习得模式与分析语言习得模式
二、大脑半球的构造
三、语言学习的时机
四、感官处理问题出现的时间点
五、学习环境
第10章 非孤独症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前语言/前语言发展
二、语音发展
三、语法发展
四、词汇语义发展
第11章 孤独症患者的社交沟通障碍和语言特点
一、孤独症儿童的前语言沟通
二、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沟通
三、缺乏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孤独症缄默症”
四、晚语者
五、模仿语言(仿说)
六、人称代词颠倒
七、极端直白
八、隐喻语言
九、创造新词
十、重复肯定
十一、重复性提问
十二、要求相同的语言场景
十三、孤独症话语风格
十四、韵律控制不佳
第12章 语言流利的孤独症患者——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一、接受性语言
二、表达性语言
三、只能理解字面意思
四、语言有时是“压力缓解剂”
五、复杂的模仿言语
六、与孤独症患者的沟通和互动指南
第3部分 增强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的关键策略
第13章 沟通/语言评估策略
一、感觉-运动问题
二、沟通行为和沟通功能
三、缄默
四、使用非语言沟通策略
五、运用言语语言
六、表达的沟通功能
七、理解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语言的能力
八、评估策略
第14章 沟通环境与互动方式
一、沟通环境——创建“保护伞”
二、创造沟通机会
三、互动方式
第15章 选择沟通工具
一、视觉沟通工具
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三、通过物体进行交流
四、手语与比划手势(“动觉语言”)
五、触觉语言
六、书面语言
七、阅读
八、书面交流
九、辅助性交流
十、快速提示法
十一、(孤独症儿童)说还是不说(另一门语言)?
第16章 沟通教学
一、社交技能法
二、社交故事
三、制定行为规则
四、其他方法
五、教学中的沟通“辅助手段”
六、教还是不教?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