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
事实:依旧触目惊心
全球,每天近3万人死于癌症
近10多年间,中国癌症发病率与病死率仍在快速飙升
尴尬的局面——在中国: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细胞:擅长自我变异的“聪明杀手”
曾经盛传“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
50年前,尼克松总统:向癌症宣战
已知的部分癌变规律
需从应对战略失误中走出
认识人类自己,认清癌症“对手”
征服/根治:人类狂妄与自我膨胀之恶果
癌症:只是慢性病
寻求共识与3个“1/3”
惰性癌的被注意及其启示
人本主义与肿瘤新防治观
有害无益的对癌症过度蛮干
新思维下的另一类应对
诱导分化与凋亡:通向坎途之新坦路
杀尽癌细胞,谈何容易
“基因决定论”的尴尬
小鼠癌症模型的陷阱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员的反思
事实上,癌症只是一类慢性病
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基本含义
慢性病癌症,需新的理论解释及不同的应对模式
已经成为共识:对付癌症,应像对待其他慢性病一样
专家呼吁:晚期癌症也应设法转成慢性病
癌症本质:生物体的“内乱”
癌症:“人类的新常态”
“1/4”的提示——难以避免的生物现象
癌基因原本可以是正常基因
“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癌症非炎症,乃机体“内乱”也
“生物场”理论:“内乱”自有其根源
不良精神心理:癌症的“催化剂”
不良生活方式:加剧了“内乱”
适度运动,多环节防范并促使癌症疗愈
让博士却步的“30岁”现象
癌症发展: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
免疫“监管”下,癌症可以长期休眠
一个有趣案例之提示
癌症:亟须重新定义
美国“最权威”的胰腺癌专家的另类见解
“集体无意识”?从肺磨玻璃结节说起
权衡:呵护生命,优先于征服癌症
记住教诲:“人”比“病”更重要
以不伤害为原则
医学的真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交心”——需掏心、倾听、支持与保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实施那些愿意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术
治癌不是修车
我有选择的权利吗
200万元为何仍救不了他
两个案例之反差:何以结果与预想的大相径庭
化疗药不是巧克力
生存期预测:最不人道的“科学”
知情同意:一个两难的抉择
关键:在于生存质量
不可企及的治愈理想
目标,需要适当调整
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医疗初衷
指标,有时候只是一组数字
“乐龄癌”的积极意义
“带癌生存”不是梦
与癌和平共处十要诀
生存目的导向:不是没病或者治愈
新治疗
世纪性反思:从“寻找与破坏”到“靶向与控制”
刻骨铭心的两个案例
“战争模式”不足以解决慢性病问题
癌症:别急着开刀——日本专家的见解
“匆匆忙忙走进手术室”引发的美国著名诉讼
也许,观察评估后再决策,可避免误治
他们为什么铤而走险
癌症临床决策的再思考
最新的权威声音:2024年ASCO的新共识
“将军思维”与“战士思维”
癌症疗愈:宏观认知层面的五大进展
慢性病对策:不求速效,但求长期稳定
关键是“找准钥匙”,兼顾“土壤改善”
“内乱”要靠一步一步调整
不求速效,但求长期稳定,慢性病的不二良策
一停、二看、三通过
应从“零和”博弈中走出
“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并重
早、中、晚期有别,近期控制/长期稳住相结合
癌症治疗要靠“组合拳”
以食平疴者,可为良工
中医药:并未充分发挥优势
中医学能否治好癌症?看院士们怎么应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确诊癌症后,第一时间就应考虑中医
放化疗等的减毒增效有中医
无伤害原则:中医治癌的主旋律
“12字”的中医学治癌新方针
治病,求本为上
传统中医治癌之反思
中西医学协同及“大中医与小化疗”
“追穷寇”与“踩点刹车”
老年人用药应“以一当十”
治癌:应男女有别
有所顺应,适可即止
干扰自然进程,只能是帮倒忙
适度治疗:聪明人的最佳选择
可推崇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疗
平民之生与死帕瓦罗蒂之死
事实让我重新认识中医
古医案的启示
张院长笑了,肝癌复发后靠中医药康复19年
我的目标实现了
肝者,罢极之本
15年才读“懂”的一句话
肝癌治疗的“两手抓”
外治:中医学的一大奇招
只有持久,才有佳效
转移复发:别轻言放弃
托尼·莫的绝境逢生
转移癌:远未到“绝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我与胰腺癌这六年》
转移癌:需要新的思路
切勿轻言“完了”
不抛弃、不放弃的典型
缺乏针对性措施,所以难治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味地对抗性治疗,也许是条不归路
姑息治疗:应贯穿于全过程
能否给我指条路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迟到的后悔
无知的代价
生癌不是丑闻
新康复
一大盲区:重治疗轻康复
不可忽略的第二治疗:倡导康复疗愈
借互联网/社群/AI等,可抵御癌性“人文休克”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了
调补,需文火慢熬
细水长流话关爱
当心,“友善”的探访者
享受工作,享受健康
中医药:实现康复疗愈的重要保障
三驾马车:最佳的康复疗愈模式
闺蜜逛街——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促康复疗愈
心身锻炼:不仅仅促进身体康复
培养兴趣:动静皆宜话疗愈
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细节
抗癌膳食建议
不同癌症的饮食建议
让食物成为你的抗癌物
“粗、淡、杂、少、烂、素”可防癌
“过”与“不及”均为害
胃以喜为补
少吃一口,多活一日
别吃得太好,别吃得太饱,少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滥补无益
康复期管好嘴,比什么都重要
少应酬,更健康
促康复疗愈:心理、情感、意志很重要
别忽视心理治疗
心态好坏是康复的分水岭
圆桌诊疗——消解心理障碍的“佳径”
叙事肿瘤:增强人文呵护,努力探究临床“真相”
“增悦”对癌症患者尤其重要
走出阴影,就有阳光
十剂之功,败于病家一怒
难得糊涂,别太认真
我再也没痛过
活得简单些
今天最精彩
善于及时宣泄情感
病的磨砺,何尝不是一种洗礼与升华
“哭”的奇迹
毅力有时比药物更重要
夫妻恩爱的力量
“我能结婚吗”的续集
事实:依旧触目惊心
癌是最凶险的“杀手”,依然不假
向癌宣战,人类偶积小胜,但总体成效欠佳
已告别“十个癌症九个埋”,却远未成功
癌已成为我国城乡64岁以下居民的首要死因
高度恐癌、惧癌文化仍盛行,吓死的不在少数
过去50年间,人们一听到“癌”,往往会不寒而栗。临床上,致死性疾病非常多,可为何偏偏是“癌”让人特别恐惧?
癌症是一类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的概率随之增大。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抗生素的发现,让烈性传染病几近绝迹,年纪轻轻就死亡的情况越来越少,七八十岁还活蹦乱跳的情况司空见惯!但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走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有观点认为:人总是要选择终结自己的方式的,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结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生癌的方式迈向“永恒”,虽然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故这也可看作是趋势所然。甚至有英国著名肿瘤专家认为:以生癌方式了结生命,通常要比生其他病更好些!因为至少有一段从容应对的时间。此语一出,世界愕然,广招批评。但客观地说,此见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数据显示,自1973年至近年,癌症发病率年增长率为5%-10%。虽部分发达国家已越过发病及死亡峰值,出现了双双下降趋势,但就全球范围而言,其总体上升趋势短期内不可能逆转。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将经历的过程。而各种疾病的苦痛程度和死亡时的折磨是不同的。与其他病相比,生癌及其走向终结的过程常较特别,除去需经历昂贵、痛苦而又几无休止的手术、放化疗等创伤性治疗外,还有疼痛、腹水、消瘦、呕呃、残疾、恐惧等每每与癌相伴,且患者时时笼罩在迷茫无助的垂死阴影中。这些,也就成为人们谈癌色变的深层次缘由之一。
全球,每天近3万人死于癌症
癌是第一“杀手”,且此“杀手”最为凶险,一点不假!
据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近期发布最新报告,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2000万例,死亡达970万例。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天有3万人死于癌症,这比笔者2008年写本书第一稿时又有所上升,当时(2007年)全球估计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超过2万人!而这一上升趋势仍旧呈现出持续且稳定的态势。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2012年癌症病例新增1410万例,死亡人数820万人。同时,该报告估计:2030年前后,每年新发癌症病例将增至2200万例。与此同时,癌症致死人数将上升到每年1300万人。看来,这一预测是有一定依据的。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已高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死亡的总人数之和。
而且,目前全球几乎一半新发癌症病例发生在亚洲,其中约1/4发生在中国。中国还占据了全球近一半新增的肝癌病例,尤其是乙型肝炎发展而成的肝癌。
国际原子能机构癌症治疗行动计划负责人在一次研讨会上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未来面临的癌症防治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据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约有70%的新增癌症病例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人类往往自视过高。然而事实却在不断敲打着人们,癌症领域尤其如此: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向癌宣战”的国家计划;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短期内就获得651亿美元的巨额研究经费,一时间雄心勃勃,似乎必胜无疑……
结果却是,2002年国际癌症预防联盟无奈地指出:“我们输掉了这场(抗癌)战争。”
说实话,50余年来,我们只是提高了部分癌症治疗效果,对晚期癌症仍是良策不多。癌症令医学难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治疗过程带来的非人道的额外痛苦。手术是其次的,最主要是放化疗对整个人体的摧残,有过放化疗经历的人,无不对其深恶痛绝;间接地,患者还对医院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惧。用这么多伤害性治疗而收效甚微,在其他疾病中是罕见的。
更让人忧虑的是,人们明知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癌症问题,但只能无休止地滥用,这是癌症治疗的又一个“黑洞”。今天我们也许会对100年前治疗癌症所用的放血疗法、烧灼疗法、大范围根治手术感到可笑!可谁又知道,100年以后,子孙们会不会同样嘲笑我们今天在癌症治疗上的鲁莽和无知呢?
近10多年间,中国癌症发病率与病死率仍在快速飙升
与全球癌症发生的严峻形势相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癌症已逐步占据死因的首位。2006年5月,原卫生部公布的一项统计报告中说:“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
而且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正呈明显上升的态势。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