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引汉济渭工程施工政策进程梳理
(一)引汉济渭工程概况
(二)工程效益
(三)工程进展
(四)移民政策
(五)生态保护措施
三、研究综述
(一)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二)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研究
(三)多元化生态补偿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水源区生态补偿模式及实践
(一)水源区生态补偿模式研究
(二)经典实践案例及经验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多元利益主体分析
一、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一)生态资源价值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公共产品理论
二、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的确定
(一)水源区多元化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定性识别
(二)水源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利益位阶测度方法
(三)水源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利益位阶测度结果
三、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价值取向和利益趋同分析
(一)水源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
(二)水源区生态补偿主体利益趋同分析
四、多元利益主体行为选择
(一)市场主体行为选择分析
(二)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分析
(三)社会公众利益主体行为选择分析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与协同效应分析框架
一、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原则
(一)受益者负担原则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三)收益结构原则
二、三维度视角下水源区生态补偿责任分担
(一)时间维度下水源区生态补偿责任分担
(二)空间维度下水源区生态补偿责任分担
(三)主体维度下水源区生态补偿责任分担
三、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机理分析
(一)多元主体协同关系
(二)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动力
(三)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效应与协同度
第四章 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成本与收益核算
一、样本特征与描述性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三)描述性分析
二、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框架
(一)水源区生态保护成本核算
(二)水源区生态服务外溢价值评估
三、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
(一)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成本核算
(二)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服务外溢价值评估
第五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与协同效应实证分析
一、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责任分担分析
(一)区域责任分担
(二)不同阶段的主体责任分担
二、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模拟
(一)多元主体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二)多元主体协同仿真模型构建
(三)多元主体协同仿真分析
第六章 居民视角下水源区生态补偿效果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设计
(二)命题提出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设定与描述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模型拟合
四、假设检验与结果
(一)假设检验
(二)结果分析
第七章 完善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政策体系设计
一、科学确定市场化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机制
(一)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
(二)持续推进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机制
二、合理完善市场化生态补偿分担机制
(一)完善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
(二)完善市场交易的补偿路径
(三)完善基于社区的生态补偿治理机制
(四)完善生态补偿治理结构
三、高效提高市场化生态补偿激励监管机制
(一)生态补偿监管机制体系设计
(二)水源区生态补偿实施的保障机制设计
四、强化水源区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
(一)完善和落实微观视角下生态补偿制度
(二)提升居民环保意识
(三)鼓励居民参与保护政策制定过程,完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