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冷战的故事(精)
ISBN:9787222236448
作者:作者:王缉思|责编:金学丽//柴锐
定价:¥168.0
出版社:云南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74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序言  冷战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第一章  冷战的缘起与过程
  前夜:雅尔塔开启的战后国际秩序
  帷幕拉开:美苏互为主要对手
  正式开始: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冷战前传:双方的敌意与势力范围划分
  阵营形成:凯南的“遏制”与日丹诺夫的“两大阵营”
  核威慑:冷战之所以没有成为热战
  军事对抗:柏林危机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东亚(1):新中国成立与“一边倒”政策
  东亚(2):冷战背景下的热战
  松动: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调整与美国的回应
  危险的赌博:古巴导弹危机
  “准冷战”:冷战格局下的中苏论战与冲突
  战略平衡:美苏热线与缓和
  新格局: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二章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与分裂
  美国的反共主义
  美国的种族问题与冷战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冷战刺激下的美国经济与技术创新
  旧金山和约与日本的经济崛起
  德国的重建
  保住大国地位的英国与法国
  欧洲一体化
  赫鲁晓夫的改革
  僵化的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民族分裂的前兆
  剧变前夜(1):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
  剧变前夜(2):匈牙利、东德与保加利亚
  剧变前夜(3):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与罗马尼亚
第三章  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革命与局部战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
  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中东战争
  石油危机
  伊朗伊斯兰革命
  印巴冲突
  苏联与阿富汗战争
  非洲的冷战与热战
  “东亚四小龙”与东盟
  美国对拉美的影响与干涉
  古巴的革命输出与拉美的社会主义试验
  柬埔寨内战与中越关系
第四章  冷战的尾声
  国际结构的变化与全球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里根的改革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美国凭借优势发动“新冷战”
  冷战落幕的先声:美苏“新缓和”
  单极世界的雏形:从阿富汗撤军到海湾战争
  中美苏大三角(1):美国与中国交替成为“顶角”
  中美苏大三角(2):在苏联剧变下无疾而终
  铁幕消失:“柏林墙”倒塌与德国统一
  转折与高潮:东欧剧变
  冷战的落幕(1):苏共倒台
  冷战的落幕(2):苏联解体
  冷战的终结:几家欢喜几家愁
  冷战的代价: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
第五章  冷战与世界思潮、文化和科技
  冷战与民族主义
  冷战与社会主义
  西方自由主义的潮起潮落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
  “人心之争”:生活方式与文学艺术
  罗马俱乐部报告与环境主义的兴起
  冷战背景下的技术竞争与合作
  “文化冷战”与对立的宣传
第六章  冷战的续章与反思
  美国的“同盟体系”
  “好国家”与“坏国家”
  日益突出的身份政治
  席卷全球的“民主化浪潮”
  历史没有终结
  命运多舛的乌克兰
  走向“新冷战”?
附录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书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前夜:雅尔塔开启的战后国际秩序
    1943年9月3日,法西斯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二战”一结束,战胜国除了复苏国内经济,就是忙着开会重建国际治理体系。新的国际秩序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国际安全架构;一是国际经济体系,包括一整套货币、金融和贸易规则。
    雅尔塔会议与新的国际秩序
    1945年2月,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同盟国“三巨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在黑海北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斯大林是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东道主,在会议上获利最多。
    两个月后就去世的罗斯福不得不强支病体、远跨重洋去参会,是因为庞大的苏联军队已经占领了东欧和中欧的大部分地区,逼近柏林,是打败纳粹德国的主力军,而英美联军这时还没有渡过莱茵河。另外,虽然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击败日本已经没有悬念,但是它的原子弹试验还没有成功,担心攻占日本会遭受巨大伤亡,所以指望苏军和美军一起进攻日本。从当时的两大战场看,美国对苏联之所求,多于苏联对美国之所求,因此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不得不做出更多的让步。之所以雅尔塔会议要秘密举行,而且排除中国参加,就是因为要以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达成三巨头的私下交易。
    雅尔塔会议是决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从这次会议,我们也能看出,就未来的国际秩序而言,美国在当时的设想最完整、最长远,大体上起着主导作用,而苏联和英国的精力主要放在分割领土、地缘政治、战争赔偿方面,并没有关于国际秩序的完整构想。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全称为《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划分了战后东亚的势力范围。它的具体条款不多,包括事实上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实际上是认可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将占领库页岛和日本北方四岛,还将获得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这些牺牲中国主权的条款是背着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对苏联做出巨大让步,一是为了换取苏联出兵日本的承诺,以减少美国登陆日本可能遭受的重大伤亡。后来因为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的广岛、长崎,迫使日本很快投降,美国不再需要苏联派兵,此为后话。二是为了让苏联支持美国成立联合国的构想。为了联合国的顺利诞生,美国还同意苏联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让苏联一国在联合国获得三票。
    顺便一提,直到今天,雅尔塔所在的克里米亚半岛仍然在国际政治中有着重要地位。克里米亚半岛从欧洲大陆延伸出来,处于黑海的中央靠北位置。可以说,谁拥有克里米亚半岛,谁就控制了黑海。在近代史上,由于克里米亚的重要战略位置,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及其他列强为争夺这一地区先后发生过9次战争,参战的包括英法德等欧洲大国。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首先占领的就是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原是俄国领土,俄罗斯人一直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在1954年,克里米亚被苏联划为乌克兰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克里米亚提出领土要求,趁2014年乌克兰出现政治动乱之机,派兵占领了克里米亚。但是,乌克兰坚持克里米亚是它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没有承认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合法性。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克里米亚的主权归属问题又一次引起世界关注。
    联合国的建立与美国的“远见”
    在冷战爆发前,甚至在“二战”还没彻底结束前,美英苏三大国就已通过几次会议,包括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将战后的安全秩序和经济秩序大体确认下来,然后在1945年建立了联合国。
    其实,美国关于建立国家间联合机构的设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提出来,并且付诸实践。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担任过传教士和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是一位学者型政治家。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包括建立国际联盟、裁减军备、取消贸易壁垒、倡导民族自决权等。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的民族自决权主张和英法等殖民帝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美国国会当时的国际孤立主义倾向很强,因此关于建立“国联”的提案没有获得国会通过。不过,虽然美国未参加,“国联”还是在1920年随着《凡尔赛和约》生效而成立了。没有美国参加的“国联”,在抵御法西斯侵略、缓解国际冲突方面没有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到了1946年,该组织解散。
    “二战”开始后不久,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了战时第一次首脑会议,协调美英两国的战略合作,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其核心在于建立战后的普遍集体安全机制。《大西洋宪章》和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基于美国建立世界秩序的构想而形成的重要文件。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伊朗德黑兰聚首。罗斯福强调,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区性的。他还说:“英国、苏联、中国、美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大警察”思想,也是确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1944年8月至10月,美国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确定了联合国的总体框架,包括联合国大会和美、英、苏、中、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设立。
    在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苏联的态度一直是暧昧的,私下里还表示过反对。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期间,罗斯福告知蒋介石的私人代表孔祥熙,苏联不愿意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也不同意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中国代表才挤进了这次会议。罗斯福执着地坚持中国应该成为“五强”之一。虽然在中国抗战时期,罗斯福和蒋介石的矛盾很深,但中国毕竟是美国提供了巨大援助的盟国,在战后的国际秩序中,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问题上,美国期待中国助其一臂之力。
    P3-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