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创伤
第一节 童年创伤
第二节 感情创伤
第三节 职场创伤
第四节 家庭变故
第五节 经历/目睹重大自然灾害
第六节 其他类型创伤
第二章 创伤的症状和发病机制
第一节 创伤的症状
第二节 关于情绪,我们应当如何去处理
第三节 究竟是心理问题还是精神疾病
第四节 创伤的发病机制
第三章 创伤疗愈
第一节 创伤可以疗愈吗
第二节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
第三节 认知行为疗法
第四节 表达性艺术治疗
第五节 家庭干预
第六节 生物学治疗
第四章 自我心理调节和应对方法
第一节 保持心理健康的疗愈方法
第二节 这样做有帮助吗
如今,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生活带来的便利,我们可以在铺设塑胶跑道的公园练习马拉松,坐电梯到十几层的办公室工作,在家中柔软的沙发上享受电视带来的乐趣,通过手机浏览地球另一边的花边新闻。我们已远离战争许久,通常只会通过电视节目或者电影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当关闭电视、电影谢幕后,我们长舒一口气,在网上发表着爱国感言,对战争发起者充满厌恶,我们仿佛靠近了战争,在一个安全的高台观察着战争。影像中的战争是一群人的战争,这些人充满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意志,我们无须为他们担心,就像有主角光环一般,胜利总是属于正义的一方。
随着战争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不再为饥寒而担忧,战争的伤口渐渐愈合,战场上的老兵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们回归本应有的平静,过着安全、便捷的生活,犹如一幅莫奈的油画,舒缓而温暖。但是平静生活下似乎充斥着暗涌。近些年,透过社会新闻、身边亲友甚至我们自己的经历发现,真正的平静貌似仍距离我们很远,我们正经历着一个人的战争,负隅顽抗,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拥有主角光环,能不能安全地获得胜利,能不能真正回归平静的生活。
在2017年,一名叫林奕含的女性作家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讲述了一名补课教师诱奸高中女学生房思琪的故事,这个故事根据作者的真实事件改编。出版后林奕含接受了一次电视采访,在采访中,她几次停顿,深呼吸,重整自己的情绪,说了一句话:“普里莫·莱维说‘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但我要说,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接受采访后没多久,林奕含自缢身亡。
林奕含口中的普里莫·莱维也是一名作家、诗人,同时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174517号囚犯,因为年轻力壮以及会简单的德语,他有幸在集中营里存活了下来,但是在战争结束的40年后,1987年4月,莱维坠楼身亡。他常提及他身为人类感到非常羞耻,因为人类发明了集中营。埃利·威塞尔曾说:“普里莫·莱维在40年后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值得被提及的埃利·威塞尔先生也是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终其一生为都在集中营中逝去的人发声,揭露战争的残酷。他在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曾说:“我必须做些什么,我的生命不是儿戏,因为如果死去的是我,意味着别人能得救。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我是为了替我而死的那个人。虽然我知道我不能。”
战争的阴霾貌似并没有随着硝烟散去而消失,它残存在退伍士兵的噩梦中,残存在幸存者的内疚中,残存在战争亲历者的恐慌中,残存在全人类的血液中。真正意义的战争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仍有象征意义的战争萦绕着我们,如童年时经历的情感虐待、躯体暴力、情感忽视及性侵害等,还有因童年创伤而拥有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人,在成年后经历情感创伤等复杂性创伤,也有因亲人意外离世、经历车祸、火灾后久久不能释怀的伤痛,以及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以及近两年的新冠感染。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