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爱默生美学的矛盾姿态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四、研究目标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诗人的神圣追求与困局
第一节 对理性主义的反拨
一、对科学自然形式的整合
二、对机械理性形式的替代
第二节 诗人之思的神圣价值
一、确信诗人思想的价值
二、发挥诗人引领思想的能力
第三节 理想诗人的现实困局
一、有机形式的局限
二、诗人能力的限度
第二章 直觉解蔽心灵的诗性方法
第一节 直觉方法的酝酿
一、对经验压制心灵的批判
二、从既有理论中发现直觉力
第二节 直觉的多重内涵
一、改造理性主义直觉观
二、直觉内涵的多重维度
第三节 直觉的诗意归宿
一、以诗为载体的两重原因
二、以直觉去建构诗性世界
第四节 直觉本意的背离
一、直觉方法的初心
二、诗性直觉的苍白
第三章 于荒野中建构自然理想及破灭
第一节 感知自然的多样与无限
一、发掘自然的审美多样性
二、深化对自然感知的长度
第二节 创造诗意的理想自然
一、在整一中追寻崇高意境
二、从透亮处洞察自然本质
第三节 人工介入后的自然命运
一、工业化下的自然境遇
二、介入自然的诗意姿态
三、理想自然难抵工业蚕食
第四章 诗性语言及其行动转向
第一节 对洛克语言观的遵从与批判
一、对洛克语言思想的遵从
二、于批判中建构诗性语言
第二节 语言的诗性本源及其特征
一、诗性语言的情感性
二、诗性语言的象征性
三、诗性语言的创造性
第三节 诗性语言的局限
一、无法指称绝对本质
二、语言创作的不自觉
第四节 诗性语言转向行动
一、看重语言行动的实际效用
二、关注行动语言的传递语境
第五章 感知命运的行动力量
第一节 对时代问题与理论的务实思考
一、愈发严峻的现实问题
二、基于现实的理论审视
第二节 从命运局限中生发感知力量
一、承认感性能力有其限度
二、于局限中生发感知力量
第三节 感性生活的准备与训练
一、行动前的感知准备
二、行动中的感知训练
第六章 逐步入世的宗教行动
第一节 宗教世俗化的脉络
一、清教入世的原因及表现
二、清教世俗化的潜在问题
第二节 重构后的宗教审美迹象
一、寓于现实的审美情感
二、忠于心灵的创造活动
第三节 宗教经验的落地障碍及调整方向
一、对个体内心的过度倚仗
二、弱化心灵的主宰性
第四节 以道德代宗教的确证实践
一、日益衰落的宗教形式
二、回归道德感与道德情操
三、于行动中评估实践价值
第七章 于行动中获得知识教育
第一节 反对建构“第三种秩序”
一、反对专业化的知识设置
二、反对照本宣科的知识学习模式
三、反对教师规范知识内容及形式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途径与全面应用
一、在知识训练中提升整体意识
二、在行动中实现知识全面应用
第三节 爱默生知识教育的价值与缺憾
一、于行动中习得应用知识的意义
二、爱默生知识教育的缺憾
结语 爱默生与马克思诗性、行动思维的分途
一、回到感性的诗意路径
二、诗性的历史行动之维
三、诗意复归的不同内涵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