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框架
二、各章节结构安排
三、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共享经济
二、监管
三、治理与协同治理
四、公众与公众参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回应性监管理论
三、共同生产理论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共享经济研究现状及热点
二、推动我国共享经济协同监管与治理的研究概述
三、公众参与我国共享经济协同监管与治理的研究概述
四、研究评述
第三章 我国共享经济协同监管与治理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我国共享单车协同监管与治理的过程分析
一、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背景概述
二、我国共享单车协同监管与治理的变迁过程
三、对我国共享单车协同监管治理实践的反思
第二节 共享单车监管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方博弈分析
一、模型的描述与假设
二、政府部门和共享单车企业的监管博弈模型分析
三、公众参与下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
四、公众参与下共享单车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博弈空间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与启示
第四章 公众参与共享单车管理服务生产的影响因素
一、案例背景和基本问题
二、研究总体策略与思路
三、质性研究设计:基于“扎根理论”
四、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
五、质性研究结果
六、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公众参与我国共享单车协同监管的驱动机理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二、变量测量与分析方法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
五、量化研究结果
六、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公众持续参与我国共享单车协同监管的驱动机理
一、公众参与共享单车服务共同生产的再思考
二、研究框架与理论假设
三、变量测量和研究方法
四、描述性统计和信度、效度以及相关性分析
五、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
六、量化研究结果
七、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七章 公众参与我国共享经济协同监管的主要障碍与引导策略
一、制约公众参与我国共享经济协同监管的主要障碍分析
二、促进公众参与我国共享经济协同监管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关于公众参与共享单车管理服务共同生产的访谈提纲
附录B:公众参与共享单车协同监管的问卷
附录C:公众持续参与共享单车协同监管的问卷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共享经济在全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分享经济”或者“协同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在国外最早诞生了优步(Uber)、爱彼迎(Airbnb)、维基百科(Wikipedia)以及Zopa等企业项目,极大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并提升了市场经济效率。中国的共享经济起步虽然晚于国外,但后来居上,在2015年前后迅速涌现出滴滴出行、摩拜单车(Mobike)、途家网、饿了吗、春雨医生、猪八戒网、知乎等,涉及交通出行、房屋租赁、餐饮、医疗、旅游、学习等众多领域,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并走向国际。国家信息中[ 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国家信息中心,2020年3月9日。]2016年3月,共享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支持共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05/content_5049372.htm。] 然而,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必然遭遇“成长的烦恼”。例如,许多新业态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对原有商业模式和经济秩序造成巨大冲击,引发传统从业者的抵制和抗议;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同质化竞争严重,浪费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公众缺乏应有的道德素质和“共享”意识,偷窃、破坏、私占共享类产品事件频发等。这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都使政府努力加快探索制定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监管体系的步伐,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模式。自2016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措施,并颁布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了制度化的监管框架。但是如何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引导各方尤其是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到共享经济的监管活动中仍然处在摸索阶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任重而道远。
1.共享经济是未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共享经济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方面条件的完善,全球共享经济快速增长并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爱彼迎(Airbnb)、优步(Uber)、滴滴出行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共享经济这一新经济模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图谱中异常活跃的热点。2014年以来,共享经济从欧美不断向亚太、非洲等地区的上百个国家扩张,共享的领域也从最初的汽车、房屋迅速扩大到教育、金融、医疗、生产制造、餐饮服务等众多行业,逐步形成一个“共享的世界”。虽然,中国的共享经济起步落后于欧美国家,但是后来居上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参与该活动的总人数超过5亿人,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5000万人;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达到32828亿元,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800万人。2015年至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以超过30%的年均增长率飞速发展,产生了几十家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独角兽”企业并拓展至国际市场,共享范围也逐步从交通出行、生活服务、房屋短租等日常生活行业扩展至生产制造、知识技能、医疗服务等众多领域。国家信息中[ 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国家信息中心,2020年3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虽然共享经济也受到影响,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3》,国家信息中心,2023年2月。]
共享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经济形态。它将产权裂变为支配权和使用权,利用互联网平台的高效匹配,使供需双方获得最大化的合作剩余,是连接供需双方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因而成为未来培养经济增长的新趋势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共享经济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整合利用了社会闲置资源,扩大有效供给。共享经济强调物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消费者购买的大多是他人的闲置资源,以及社会机构和个人的闲置时间、闲置技能等。它不需要消耗社会新资源,也不直接产生出新产品,而是通过协作的方式充分调动最优质的闲置资源,不断扩大全社会的有效供给并改善供给质量,促进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其次,利用互联网共享平台实现了精确的供需匹配,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在传统经济模式中,由于缺乏便捷的交流平台,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因此,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企业产能过剩、库存挤压等问题。罗宾·蔡斯(Robin Chase)认为,开发利用过剩产能的成本必然低于重新购买,而且所用时间和精力也更少。[ [美]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王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第39页。]共享经济使消费者参与到生产环节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消费者需求的透明化、内部化,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割裂的局面,因而生产者能够及时根据消费者的意愿进行精确生产,避免了供给脱离实际需求的窘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再次,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了共享和效率的良性循环。人们参与共享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为了获取共享合作剩余。共享平台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降低交易门槛,建立起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息管理制度,构筑了开展共享活动的基础条件。而开放的共享资源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共享活动中,不断扩大共享生活的范围,并带来新的合作剩余,使共享活动无限接近于零边际成本,逐步实现越分工、效率越高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