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本书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本研究关键词
2.1.1 社会科学术语
2.1.2 适应选择
2.1.3 术语数据库
2.2 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2.2.1 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复杂性
2.2.2 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实践研究
2.2.3 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翻译史研究
2.3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2.3.1 严复译名概述
2.3.2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思想研究
2.3.3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实践探讨
2.3.4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史研究
2.4 基于术语库的相关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
3.1.1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生态哲学基础
3.1.2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内涵
3.1.3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分析模式
3.2 术语翻译实践的特殊性
3.2.1 术语翻译实践的多维复杂性
3.2.2 术语翻译实践的主体交互性
3.2.3 术语翻译实践的过程动态性
3.3 术语翻译适应选择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
3.3.1 术语译者主体适应选择
3.3.2 术语翻译受众主体适应选择
3.3.3 术语翻译实践的历时适应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3 数据收集
4.3.1 严译术语库的构建
4.3.2 严译术语库的内容
4.4 数据分析
4.4.1 译名分类与处理
4.4.2 译名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适应选择总体特征
5.1 语言层面的适应选择特征
5.1.1 严复译名的结构形式
5.1.2 严复译名的对译方法
5.1.3 严复译名的用词偏好
5.2 概念层面的适应选择特征
5.2.1 严复译名的概念对等方法
5.2.2 严复译名的概念传播倾向
5.2.3 严复译名的概念系统建构
5.3 交际层面的适应选择特征
5.3.1 严复译名的文本语境影响
5.3.2 严复译名的概念系统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适应选择机制
6.1 严复译名适应选择的多重性
6.1.1 对源语术语的适应选择
6.1.2 对译语受众的适应选择
6.1.3 对已有译名的适应选择
6.2 严复译名适应选择的过程性
6.2.1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阶段分期
6.2.2 严译社科术语特点的历时比较
6.3 严复译名适应选择的交互性
6.3.1 严复译名去留考察
6.3.2 严复译名与和制汉字译名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适应选择的影响因素
7.1 严复译名适应选择的译者主体性
7.1.1 严复翻译生涯与译名创制
7.1.2 严复语言翻译观对译名的影响
7.1.3 严复政治观对译名的影响
7.1.4 术语翻译过程与译者主体性
7.2 严复译名适应选择的受众主体性
7.2.1 晚清民国时期的受众语言文化观
7.2.2 晚清民国时期的受众政治观
7.2.3 严复译名与受众适应选择的主体性
7.3 严复译名适应选择的生态环境制约
7.3.1 适应选择机制的相关因素
7.3.2 译者、受众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
7.3.3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多层制约因素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研究的当代借鉴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总体特征
8.1.2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过程特征
8.1.3 严复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的双重适应选择机制
8.1.4 术语翻译交互适应选择论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对社会科学术语翻译实践的启示
8.2.2 对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8.2.3 对严复翻译实践及翻译思想研究的启示
8.2.4 对术语翻译史研究的启示
8.2.5 对术语翻译研究方法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不足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严复主要著译作品简表
附录二 严复著译相关历史事件一览表
附录三 严译主要相关人物一览表
附录四 抽样概念三语对照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