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第2章 热学理论基础
2.1 热力学基础
2.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3 热力学关系式
2.1.4 比热容
2.1.5 热力学第三定律
2.2 传统传热学经典理论
2.2.1 温度场
2.2.2 傅里叶导热定律
2.2.3 独立粒子的统计力学
2.3 热能传导的三种形式
2.3.1 热传导
2.3.2 热对流
2.3.3 热辐射
2.4 传热界面与材料
2.4.1 导热系数
2.4.2 导热材料的一般分类
2.4.3 定解条件
参考文献
第3章 固体导热
3.1 固体热容
3.1.1 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
3.1.2 爱因斯坦和德拜理论
3.1.3 自由电子与晶格振动对固体热容的影响
3.2 固体导热机制
3.2.1 晶格导热
3.2.2 电子导热
3.2.3 界面导热
3.3 固体导热建模
3.3.1 热传导方程
3.3.2 热传导模型
3.3.3 数值方法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流固耦合
4.1 流体动力学与纳米流体动力学
4.1.1 流体动力学
4.1.2 纳米流体动力学
4.2 理想气体与理想不可压缩模型
4.2.1 气体动理论
4.2.2 气体的状态参量、平衡状态
4.2.3 理想气体与其物态方程
4.2.4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4.2.5 流体的可压缩性与理想不可压缩模型
4.3 流固耦合的方法
4.3.1 流固耦合力学的定义和特点
4.3.2 流固耦合求解
4.3.3 分离解法的耦合方式与数据传递
4.3.4 流固耦合应用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场驱动固液气三相传热
5.1 蒸气膜
5.1.1 相密度浮力流
5.1.2 浮力强制流动
5.1.3 分散的液滴
5.2 液体薄膜
5.2.1 负浮力、非波浪状薄膜流动
5.2.2 负浮力、波状薄膜流动
5.3 非等温共线和联线
5.3.1 接触角
5.3.2 非等温动接触线
5.4 蒸发/冷凝速率的动力学上限
5.5 具体场景
5.5.1 表面气泡形成和动力学
5.5.2 表面液滴形成和动力学
5.5.3 撞击液滴
参考文献
第6章 显微观测光学基础
6.1 显微镜组成及其光学原理
6.1.1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6.1.2 显微镜的组成及镜头要求
6.1.3 显微镜的光瞳光阑设置
6.1.4 视场调节
6.1.5 景深及其原理
6.2 分辨率和有效放大率
6.2.1 衍射现象能量分布
6.2.2 分辨能力评判标准
6.2.3 分辨率
6.2.4 有效放大率
6.3 显微镜物镜
6.3.1 物镜的光学特性
6.3.2 基本物镜的几种类型
6.4 光照系统组成
6.4.1 基于不同观测物体的照明方法
6.4.2 基于暗场的照明系统
6.4.3 聚光效应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超分辨显微技术
7.1 超衍射极限近场显微法
7.1.1 基于超衍射极限近场的观测方法概述
7.1.2 传统光学显微镜概述
7.1.3 近场光学显微镜原理
7.1.4 近场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及结构
7.1.5 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应用
7.2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
7.2.1 基于近场的显微结构及观测原理
7.2.2 纳米级探针的制作
7.3 基于远场的超高分辨观测技术
7.3.1 远场超高分辨率显微观测简介
7.3.2 超分辨成像技术前沿
7.3.3 4Pi显微镜
7.3.4 3D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
7.3.5 选择性平面照明显微镜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第8章 光谱分析
8.1 拉曼光谱技术
8.1.1 原理及技术发展
8.1.2 拉曼测温法
8.1.3 拉曼分析系统组成
8.1.4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8.2 近红外光谱分析
8.2.1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发展历程
8.2.2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和技术流程
8.2.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暗场光学显微镜
9.1 DFM原理
9.2 DFM应用
9.2.1 定量分析
9.2.2 计数分析
9.2.3 聚合
9.2.4 折射率和形态
9.2.5 等离子标尺
9.2.6 方法探索
9.2.7 动态监测
9.2.8 反应过程分析
9.2.9 材料加工
9.2.10 生物测定
9.3 其他新出现的应用
9.3.1 材料性能评估
9.3.2 环境/植物样本的检测
9.3.3 生物医学研究
9.4 技术组合
9.4.1 组合荧光成像
9.4.2 组合SERS
9.4.3 其他组合成像
9.5 DFM辅助分析
9.5.1 用于表征
9.5.2 辅助分析
9.6 非线性暗场光学显微镜
9.7 光声暗场显微镜
参考文献
第10章 单相对流传热
10.1 对流传热概述
10.1.1 牛顿冷却公式
10.1.2 影响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
10.1.3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
10.1.4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10.1.5 特征数方程式
10.2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10.2.1 一般分析
10.2.2 管内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10.2.3 管槽内部强制对流换热的强化
10.3 外掠圆管对流换热
10.3.1 横掠单管对流换热
10.3.2 横掠管束对流换热
10.4 自然对流传热
10.4.1 自然对流传热模式
10.4.2 流动与换热特征
10.5 混合对流传热
参考文献
第11章 相变对流传热
11.1 凝结传热
11.1.1 凝结传热的形式
11.1.2 主要传热热阻
11.1.3 膜状凝结换热的规律
11.1.4 珠状凝结换热的规律
11.2 沸腾传热
11.2.1 沸腾传热的形式
11.2.2 沸腾传热的规律
11.2.3 强化池内沸腾
11.2.4 强化流动沸腾
参考文献
第12章 热电制冷
12.1 热电制冷原理
12.1.1 塞贝克效应
12.1.2 佩尔捷效应
12.1.3 汤姆孙效应
12.1.4 焦耳效应
12.1.5 傅里叶效应
12.2 热电冷却结构设计
12.2.1 热电堆
12.2.2 散热系统
12.3 热电冷却器的热力学分析
12.4 热电制冷的工作状况分析
12.4.1 热电优值
12.4.2 最大制冷效率状态
12.4.3 最大制冷量状态
12.5 热电材料
1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制冷技术前景
13.1 热管散热
13.1.1 热管工作原理
13.1.2 热管的流动理论
13.1.3 热管的主要性能参数
13.1.4 微型热管
13.2 相变储热散热
13.3 液体喷射冷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