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时风感悟(艺术思想之遇)(精)/擘雅文丛
ISBN:9787520216715
作者:作者:卓新平|责编:张晓娜
定价:¥78.0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23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编  得人生之趣
  一、小提琴之缘
  二、砚爱
  三、木魂
  四、对酒当歌
  五、咖啡与茶
  六、琴棋书画
  七、与奇石对话
  八、大观仓艺术博物馆
  九、唐卡的故事
第二编  悟精神之意
  十、客体、主体、整体
  十一、中华文化智慧之思
  十二、人的孤独
  十三、赵紫宸的人格魅力
  十四、人生如是自有缘——读星云大师《如是说》有感
  十五、学者的独立与自由
  十六、现实忧虑与未来思考
  十七、擘雅畅想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一、小提琴之缘
    (一)
    西方乐器从效果及影响上来看,钢琴可以说好似音乐王子,声音豪迈奔放,尽显其华丽;而小提琴则宛若音乐公主,音质高雅婉丽,尽显其柔美。二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普遍欢迎。我不懂音乐,也无缘学习乐器,但我与这两大乐器及其演奏家却有某些间接接触,尤其与小提琴有着某种独特的缘分。最早近距离接触钢琴家是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们研究室主任、我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的高先生与著名钢琴家巫漪丽结婚,我去参加他们的婚礼,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主持婚礼。此后,我又见过巫女士几次,但交谈甚少。我听过她演奏的《梁祝》,印象深刻。她曾是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其前夫则是中央乐团第一任小提琴首席杨秉荪,他们曾被誉为音乐界的“金童玉女”。可惜二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而被迫离婚,留下些许遗憾。其实,我的硕士生导师赵先生也与音乐极为有缘,他的前妻是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瞿希贤。可以说,我就是听着、唱着她谱写的歌长大的。相同的悲剧也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俩被“文化大革命”拆散,从此各奔东西。在赵先生浪迹天涯时,我曾在比利时鲁汶他的大女儿家里住过一晚,那次与赵先生有过时间较久、也比较深入的谈话。我第一次突破学生的顾忌大胆向导师提出了许多问题。赵先生的音乐造诣很好,我听说他的二女儿也是弹钢琴的,现旅居法国巴黎。我留学回国之后,在上海大学认识了美国著名学者裴士丹的夫人,她也是著名钢琴家。那时她对上海大学一位研究生陈女士的钢琴演奏赞不绝口,评价颇高。在她导师的安排下,陈女士曾为我在上海期间义务做过导游,从此我们也成为熟人。现在陈女士在香港任教,不时会给我寄来她的音乐作品和一些钢琴名曲,以及她对艺术的感悟。她告诉我她在香港与著名钢琴家刘诗昆非常熟悉,常有来往。此外,她还提醒我,我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是同一天的生日。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接的那十多年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曾多次邀请有“钢琴王子”之称的法国钢琴家克莱德曼来华访问,我也有幸欣赏过他的精彩表演。不过,自己与钢琴演奏者交往还是太少,对钢琴曲目的了解很不深入。所以说,我与钢琴稍稍有点缘分,但属于浅识而未深交,对之有着高不可攀的敬畏心理。
    我与小提琴则有某种特别的缘分,这使我这个外行对小提琴情有独钟。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上了乐器。最早是学吹笛子,而且还比较专一,学校乐队甚至曾考虑过让我专攻吹笛子。记得那时喜欢吹的曲目有《战马之歌》《骑兵进行曲》等,若干年后我在兰州黄河边的公园里听到有人在自娱自乐地吹奏这两首曲目,这一下子勾起往日之忆,心里还异常激动。当时我还试学过吹箫,但没有进展。我曾对笛子特别执着,且因扰民而多次遭到邻居抗议,我不得不躲到防空洞里练习,但是洞里空气不好,并不适合练习这种需要大量呼吸的乐器。于是,父亲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把琴箱都已经开裂的龙头二胡,用胶带把琴箱绑紧,让我改学二胡。当时单位里有几位转业军人天天拉二胡,于是我就去凑热闹,向他们求学。有一位拉得特别好的叔叔告诉我,他参军三年,赶上部队外出野营拉练,他留守营房,因为无聊而拉了三年二胡。虽然他一天也没有摸过枪、打过靶,二胡却拉得炉火纯青。我们曾在一起练习过《空山鸟语》《赛马》《病中吟》《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曲目。那时《二泉映月》还没人知晓,大家也没拉过。于是,学校乐队也就让我改拉二胡了。当时我们都是“无师自通”,找到简谱就“自学成才”了,但一进乐队合奏就乱套了,大家弓法、指法都不对,基本上无法统一。担任乐队指挥的那位数学老师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告诉大家只要拉的声音对、旋律比较齐整就行了。现在想起来都是笑话,感觉那真是对音乐的“亵渎”!
    在中学时期,碰到海政文工团来常德演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提琴合奏《红色娘子军》中的舞曲《快乐的女战士》。其中首席林丁丁的演奏更是出神入化,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惊讶于世上竟然还有如此好听的音乐。这是我初遇小提琴悦耳的琴声,从此我就彻底被征服了。回到学校,我曾专门到乐器房去找小提琴,虽然也找到了几把,但都缺琴弓、琴弦,而且根本没有人能够教授这么高雅的乐器,只好作罢。后来才知道拉小提琴需要童子功,应该从5岁左右就开始练习,否则难人科班之门。此后我妹妹曾专门托人从上海买来小提琴,还跃跃欲试,但因没有人能教而没有学会。不甘心的妹妹有一段时期还专门督促她女儿学习小提琴,结果也是半途而废,无法修成正果。尽管我中学时期没再敢尝试“自学”小提琴,却开始喜欢听别人演奏。记得上大学后发现有一位归国华侨利老师喜欢拉小提琴,我就经常躲在他房间外面听他演奏,往往一听就是半个小时以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演奏的基本上也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插曲。我大学毕业后下放锻炼,有一次县里剧团的演员们到我们大队工地上劳动,我被派到广播室给他们放音乐。一些年轻的演员专门跑到播音室要我播放潘寅林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这正合我意,那一天我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他的代表作《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和《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真是过足了瘾。来北京之前,除了潘寅林演奏的上述曲目,我常听到的小提琴曲还有盛中国演奏的《新疆之春》、俞丽拿演奏的《梁祝》等。
    P2-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