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放式增温系统设计及其增温效果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概况
1.1.2 试验设计
1.1.3 测定指标
1.2 结果分析
1.2.1 温度变化动态
1.2.2 冠层温度
1.2.3 土壤温度
1.3 小结
第2章 增温对双季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生育期
2.2.2 产量及其构成
2.2.3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2.4 水稻根系特征
2.3 小结
第3章 增温对双季稻稻米品质及其蛋白组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加工和外观品质
3.2.2 直链淀粉含量和米粉RVA谱特征值
3.2.3 籽粒粗蛋白含量
3.2.4 稻米蛋白组分
3.2.5 蛋白酶(NP)活性
3.2.6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3.2.7 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
3.2.8 谷草转氨酶(GOT)活性
3.2.9 谷丙转氨酶(GPT)活性
3.3 小结
第4章 增温影响双季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子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2.2 序列比对分析
4.2.3 表达量分析和功能注释统计
4.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5 功能基因的qRT-PCR验证
4.3 小结
第5章 增温对双季稻氮素吸收来源和氮肥去向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氮浓度
5.2.2 氮素吸收与转运
5.2.3 水稻氮素吸收(15N)
5.2.4 氮的分配
5.2.5 肥料氮去向
5.2.6 土壤无机氮浓度
5.2.7 土壤净氮素矿化速率
5.3 小结
第6章 增温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产量与生物量
6.2.2 分蘖与株高
6.2.3 养分浓度
6.2.4 养分吸收
6.2.5 甲烷(CH4)排放通量
6.2.6 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
6.2.7 甲烷(CH4)累积排放量
6.2.8 氧化亚氮(N2O)累积排放量
6.2.9 综合温室效应(GWP)
6.2.10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6.2.11 溶解有机碳
6.2.12 铵态氮与硝态氮
6.3 小结
第7章 开放式增温与播期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
7.1.4 统计分析
7.2 结果分析
7.2.1 增温效果
7.2.2 产量及其构成
7.2.3 地上部生物量
7.2.4 养分吸收
7.2.5 铵态氮与硝态氮
7.2.6 CH4排放通量
7.2.7 溶解有机碳
7.2.8 N2O排放通量
7.2.9 温室气体排放量
7.2.10 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GWP和GHGI
7.2.11 周年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GWP和GHGI
7.3 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