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分子生物学(全彩版新形态教材)
ISBN:9787030813824
作者:编者:黄立华|责编:刘畅//韩书云
定价:¥128.0
出版社:科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27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生物学概述
    1.1.1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
    1.1.2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1.3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共性
    1.1.4  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1.2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1.2.1  分子生物学的萌芽阶段
    1.2.2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形成阶段
    1.2.3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阶段
    1.2.4  现代分子生物学阶段
  1.3  展望分子生物学的未来
    1.3.1  DNA存储
    1.3.2  基因编辑与医学
    1.3.3  合成生物学
第2章  DNA与染色体
  2.1  生命的遗传物质
    2.1.1  遗传物质的发现
    2.1.2  RNA也是遗传物质
  2.2  DNA的结构
    2.2.1  DNA一级结构
    2.2.2  DNA二级结构
    2.2.3  DNA的高级结构
  2.3  染色体与基因组
    2.3.1  染色体
    2.3.2  基因组
    2.3.3  基因组图谱
  2.4  DNA变性与复性
    2.4.1  DNA变性
    2.4.2  DNA复性
  2.5  DNA与基因
    2.5.1  经典的基因概念
    2.5.2  拟等位基因
    2.5.3  顺反子
    2.5.4  现代基因的概念
第3章  DNA的复制
  3.1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3.1.1  DNA的半保留复制
    3.1.2  DNA复制方向为5′→3′
    3.1.3  DNA分子的半不连续复制
    3.1.4  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向
    3.1.5  DNA新链的起始需要RNA引物
    3.1.6  DNA复制的模式
    3.1.7  DNA聚合酶及其作用机制
  3.2  DNA复制的过程
    3.2.1  DNA复制的起始
    3.2.2  参与DNA复制的蛋白质及其功能
    3.2.3  DNA复制体的结构与复制的“长号模型”
    3.2.4  冈崎片段的加工连接
    3.2.5  DNA复制的终止
    3.2.6  结束复制
  3.3  DNA末端复制问题
    3.3.1  共联体
    3.3.2  用蛋白质作为引物
    3.3.3  端粒的复制
  3.4  DNA复制的调控
    3.4.1  甲基化对DNA复制起始的调控
    3.4.2  RNA转录对DNA复制的调控
    3.4.3  细胞周期对DNA复制的影响
第4章  DNA的突变与修复
  4.1  DNA损伤
    4.1.1  DNA的自发性损伤
    4.1.2  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
    4.1.3  化学因素引起的损伤
  4.2  DNA损伤与突变
    4.2.1  根据DNA碱基序列改变进行分类
    4.2.2  根据突变原进行分类
  4.3  DNA损伤的修复
    4.3.1  错配修复
    4.3.2  切除修复
    4.3.3  重组修复
第5章  DNA的转座
  5.1  转座现象与转座子
  5.2  转座子的分类、特征及转座机制
    5.2.1  原核生物的转座子
    5.2.2  真核生物的转座子
  5.3  转座的遗传效应
  5.4  转座子的应用
第6章  RNA转录过程
  6.1  转录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1.1  转录的基本概念
    6.1.2  转录的特征
  6.2  原核生物RNA的转录
    6.2.1  原核生物的转录酶和启动子
    6.2.2  转录的过程
  6.3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
    6.3.1  真核生物的转录酶
    6.3.2  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和调控元件
    6.3.3  真核生物RNA转录的过程
    6.3.4  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
第7章  RNA的加工
  7.1  RNA初始转录产物的特征
    7.1.1  mRNA初始转录产物
    7.1.2  rRNA初始转录产物
    7.1.3  tRNA初始转录产物
  7.2  RNA加工的主要形式
  7.3  RNA加帽
    7.3.1  不同类型的RNA帽子
    7.3.2  RNA加帽的过程
    7.3.3  RNA加帽的生物学功能
  7.4  RNA3′端多腺苷酸化
    7.4.1  RNA加尾现象
    7.4.2  RNA加尾信号
    7.4.3  加尾的过程
    7.4.4  RNA加尾的生物学功能
  7.5  内含子的剪接
    7.5.1  Ⅰ型内含子及其自我剪接
    7.5.2  Ⅱ型内含子及其剪接
    7.5.3  Ⅲ型内含子
    7.5.4  pre-mRNA的内含子剪接
    7.5.5  tRNA前体内含子的剪接和加工
  7.6  RNA编辑
    7.6.1  替代编辑
    7.6.2  插入/删除编辑
第8章  蛋白质翻译过程
  8.1  蛋白质合成的装置
    8.1.1  mRNA的结构与功能
    8.1.2  tRNA的结构与功能
    8.1.3  氨酰tRNA合成酶的结构与功能
    8.1.4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
  8.2  蛋白质翻译的过程
    8.2.1  翻译的起始
    8.2.2  翻译的延伸
    8.2.3  翻译的终止
第9章  染色体和DNA水平的调控
  9.1  染色体水平的调控——染色质修饰与重建
    9.1.1  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
    9.1.2  组蛋白甲基化与去甲基化
    9.1.3  染色质重塑有关的复合体SWI/SNF蛋白
  9.2  DNA水平的调控
    9.2.1  DNA重排与基因表达
    9.2.2  DNA甲基化
    9.2.3  基因丢失
    9.2.4  基因扩增
第10章  RNA水平调控(上)——转录水平调控
  10.1  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
    10.1.1  操纵子的概念
    10.1.2  乳糖操纵子的发现
    10.1.3  原核生物的调控模型
    10.1.4  乳糖利用操纵子
    10.1.5  色氨酸操纵子
    10.1.6  不利生长条件下的应急反应
    10.1.7  操纵子调控综合实例:λ噬菌体溶原和裂解途径的调控
  10.2  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
    10.2.1  转录激活因子
    10.2.2  转录抑制因子
    10.2.3  外界信号控制转录因子的机制
    10.2.4  信号整合与组合控制
    10.2.5  RNA选择性剪接
第11章  RNA水平调控(下)——转录后水平调控
  11.1  反义RNA
    11.1.1  反义RNA在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11.1.2  反义RNA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11.2  RNA干扰
    11.2.1  RNAi现象的发现
    11.2.2  RNAi的特征
    11.2.3  RNAi的作用机制
    11.2.4  RNAi的应用
  11.3  microRNA
    11.3.1  miRNA的发现历程
    11.3.2  miRNA生物学形成过程
    11.3.3  miRNA的作用方式
    11.3.4  miRNA的应用
  11.4  piRNA
    11.4.1  piRNA的发现历程
    11.4.2  piRNA的生物合成
    11.4.3  piRNA的作用机制
    11.4.4  piRNA的生物学功能
  11.5  lncRNA
    11.5.1  lncRNA在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机制
    11.5.2  lncRNA在其他水平的调控机制
    11.5.3  lncRNA的生物学功能
第12章  蛋白质水平调控
  12.1  翻译水平调控
    12.1.1  同一操纵子内不同基因的蛋白质合成量差异
    12.1.2  信息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12.1.3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自体调控
    12.1.4  mRNA的寿命对翻译的调节
    12.1.5  终止密码解读的移码与通读调节
    12.1.6  翻译中的弱化子调控
  12.2  翻译后水平调控
    12.2.1  蛋白质前体的加工
    12.2.2  蛋白质转运
    12.2.3  蛋白质折叠
    12.2.4  蛋白质降解
第13章  表观遗传学调控
  13.1  表观遗传学概述
    13.1.1  表观遗传学现象
    13.1.2  表观遗传学的发展
    13.1.3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的疾病
    13.1.4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DNA甲基化
    13.2.1  DNA甲基化的概念与种类
    13.2.2  DNA甲基化的机制
    13.2.3  DNA甲基化的生物学功能
    13.2.4  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13.2.5  DNA甲基化研究的具体实例
  13.3  RNA甲基化
    13.3.1  常见的RNA甲基化修饰及发生机制
    13.3.2  RNA甲基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
    13.3.3  RNA甲基化修饰的检测方法
    13.3.4  RNA甲基化研究的具体实例
  13.4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13.4.1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13.4.2  组蛋白磷酸化修饰
    13.4.3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13.4.4  组蛋白泛素化修饰
  13.5  表观遗传学的综合实例
    13.5.1  X染色体失活
    13.5.2  基因组印记
第14章  基因组学
  14.1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原理
    14.1.1  前直读法
    14.1.2  直读法
    14.1.3  第二代测序技术
    14.1.4  第三代测序技术
  14.2  基因组的组装与注释
    14.2.1  基因组组装的基本概念
    14.2.2  二代测序基因组的组装
    14.2.3  三代测序基因组的组装
    14.2.4  基因组注释
  14.3  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展望
第15章  转录物组学
  15.1  转录物组测序的原理
    15.1.1  二代转录物组测序技术
    15.1.2  三代长读长转录物组测序技术
    15.1.3  直接RNA测序技术
    15.1.4  二代普通转录物组和三代长读长转录物组测序技术的比较
    15.1.5  单细胞转录物组及空间转录物组
  15.2  转录物组数据分析方法
    15.2.1  转录物组数据分析的主要思路
    15.2.2  普通二代转录物组数据分析
    15.2.3  三代转录物组数据分析
第16章  蛋白质组学
  16.1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16.1.1  蛋白质的提取
    16.1.2  蛋白质的分离
    16.1.3  蛋白质的鉴定
  16.2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16.2.1  酵母双杂交系统
    16.2.2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16.2.3  细胞共定位技术
    16.2.4  蛋白质芯片技术
    16.2.5  蛋白质成像技术
第17章  基因编辑技术
  17.1  CRISPR/Cas系统
    17.1.1  CRISPR/Cas9系统
    17.1.2  CRISPR/Cpf1系统
    17.1.3  DNA碱基编辑器
    17.1.4  基于CRISPR/Cas13系统的RNA编辑技术
    17.1.5  PE编辑器
  17.2  基因编辑系统的呈递方式
    17.2.1  病毒呈递策略
    17.2.2  物理呈递策略
    17.2.3  化学呈递策略
  17.3  人工靶向核酸酶衍生技术
    17.3.1  人工转录因子
    17.3.2  基于CRISPR的动态成像技术
    17.3.3  基于CRISPR/Cas的核酸检测技术
    17.3.4  基于CRISPR的免疫沉淀技术
名词索引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