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间套作优势
第一节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一、我国粮食生产情况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
第二节 间套作发展历程及优势
一、间套作的概念
二、间套作的历史
三、间套作的类型与分布
四、间套作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内涵与研究方案
第一节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内涵
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概念
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三、技术方案
四、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理论篇
第三章 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
第一节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光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不同田间配置的群体光环境
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光环境模拟
第二节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光能截获与协同利用
一、光能截获与光能利用模型
二、光能截获规律
三、光能协同利用规律
第三节 高位作物玉米叶片光能高效利用的生理生化机制
一、不同行比配置玉米叶片表型和光合响应
二、不同玉米品种光能利用差异性分析
第四节 大豆叶片光能高效利用的生理生化机制
一、不同田间配置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二、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特性对荫蔽环境的响应
第五节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水分时空分布规律及高效利用
一、降雨再分布规律
二、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三、土壤水分蒸发分布规律
四、水分蒸腾规律
五、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养分高效利用理论
第一节 以冠促根调控机制
一、带状复合种植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二、带状复合种植对根系的影响
三、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氮磷转化的影响
四、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根瘤固氮能力的影响
五、带状复合种植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第二节 种间协同调控机制
一、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
二、作物根系空间分布与氮素吸收
三、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根系基因表达及功能
四、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根系分泌物及功能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位作物株型调控理论
第一节 大豆株型对带状复合种植光环境的响应机制
一、光环境对大豆叶片的影响
二、光环境对叶柄的影响
三、光环境对大豆茎秆生长和抗倒性的影响
第二节 耐荫抗倒大豆基因型对带状复合种植光环境的适应机制
一、大豆耐荫抗倒理想株型及其鉴定方法
二、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耐荫生理机制
三、不同叶柄夹角大豆品种对带状套作光环境的响应
四、不同基因型大豆茎秆耐荫抗倒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 调节剂对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株型的调控机制
一、烯效唑对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的调控
二、烯效唑对大豆叶形态与功能的调控
三、烯效唑对大豆叶柄夹角的调控
四、烯效唑对大豆茎秆抗倒性的调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带状复合种植作物品质形成与环境调控
第一节 低位作物粒用大豆品质形成规律
一、带状复合种植对粒用大豆蛋白质、脂肪的影响
二、带状复合种植对粒用大豆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第二节 带状间作对鲜食大豆品质的影响
一、带状间作对鲜食大豆外观性状的影响
二、带状间作对鲜食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三、种植方式与品种互作对鲜食大豆品质的影响
第三节 带状间作混合青贮品质评价
一、不同行比下玉米与大豆混合青贮营养品质分析
二、不同行比下玉米与大豆的青贮发酵品质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带状复合种植系统病虫草害发生规律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一、带状套作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及其根际调控机制
二、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生规律及病毒分子进化的影响
三、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主要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一、带状复合种植对低位分布性虫害的影响
二、带状复合种植对高位迁飞性害虫的影响
三、带状复合种植对共生期同时发生和兼性取食虫害的影响
第三节 主要草害发生规律
一、带状复合种植对杂草丰富度的影响
二、带状复合种植对共生期杂草生物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技术篇
第八章 核心技术
第一节 选配品种
一、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品种评价体系
二、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品种选配
第二节 扩间增光
一、适宜的单元宽度
二、恰当的行比配置
三、科学的行间距配置
第三节 缩株保密
一、玉米密度与株距
二、大豆密度与行株距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配套技术
第一节 施肥技术
一、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
二、氮磷钾配施技术
第二节 化控技术
一、大豆化学壮苗防倒技术
二、大豆化学控旺防倒技术
三、玉米化学调控技术
第三节 绿色防控技术
一、防控策略
二、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机具篇
第十章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
第一节 农艺要求
第二节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的设计方案
一、2BF-5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机
二、2BYDF-6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机
第三节 关键技术
第四节 作业效果与展望
一、作业效果
二、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植保机具
第一节 农艺要求
第二节 双系统分带喷雾机的设计方案
一、3WPZ-600型双系统分带喷杆喷雾机
二、3WPZ-200型电驱动自走式分带喷杆喷雾机
三、3WPZ-100型分带喷杆喷雾机
第三节 关键技术
一、双喷雾系统
二、防飘移分带隔板及防护罩
三、可调节喷杆结构
四、防飘移喷头优化组合
五、轮距调节机构
第四节 作业效果
一、喷头压力及流量测试
二、沿喷杆方向喷雾均匀性测试
三、雾滴沉积特性测定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收获机具
第一节 机械化收获模式
第二节 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方案
一、农艺要求
二、设计思路
三、关键技术
四、作业效果与展望
第三节 大豆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方案
一、农艺要求
二、设计思路
三、关键技术
四、作业效果与展望
第四节 履带式联合收获机通用底盘的研究
一、农艺要求
二、设计思路
三、关键技术
四、作业效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应用篇
第十三章 区域技术模式构建
第一节 夏玉米春大豆带状套作模式
一、适应区域及玉米大豆生产现状
二、技术要点
三、技术效果
第二节 夏玉米夏大豆带状间作模式
一、适应区域及玉米大豆生产现状
二、技术要点
三、技术效果
第三节 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
一、适应区域及玉米大豆生产现状
二、技术要点
三、技术效果
第十四章 成果推广机制
第一节 “三融合、四圈层、五结合”成果推广新机制
一、“三融合”转化体系
二、“四圈层”推广网络
三、“五结合”培训模式
第二节 推广新机制的特色
一、打造了成果应用展示基地
二、建立了成果应用保障体系
三、构建了成果应用新格局
第三节 推广新机制的应用成效
一、应用成效
二、典型案例
第十五章 应用效果与展望
第一节 应用效果
一、突破大豆种植困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优质肉蛋奶产能
三、提高肥料利用率,生态效益显著
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乡村振兴
五、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第二节 应用展望
一、行业竞争力强
二、风险小
三、市场潜力大
四、政策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