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梅兰芳海上形象形成的客观语境:身体叙事与大众狂欢
第一节 商演契机:都市娱乐的内在需求
一、商业背景下都市娱乐之内需
二、京剧发展内部规律与商演契机的形成
第二节 求新求变:“海派京剧”的审美特质
一、“海派”形成之背景
二、海派的定义
三、海派的影响
四、海派求新求变的审美特质
第三节 追求共赢:艺术革新与商演成功
一、京剧自身演进过程中行当的变化
二、商演背景下票房追求的客观需求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四、严谨的创作态度
五、立足旧剧上的创新
第二章 梅兰芳海上形象的建构平台:媒体公共空间的立体多维
第一节 广告:与媒体的共谋
一、提前造势,期待视野的营造
二、广告形式与内容的夸张、渲染
三、广告设计上的不断创新
四、寻求亮点,重点推介
第二节 新闻报道:传媒的威力
一、短讯
二、长篇通讯
三、专题报道
第三节 专栏:梅党与《梅讯》
一、“捧角”文化与“梅党”的出现
二、《梅讯》的主要内容
三、《梅讯》的功能
第四节 传记、掌故、回忆录、访谈:平民化的梅兰芳
一、传记
二、掌故
三、回忆录
四、访谈
第五节 照片:直观化的梅兰芳
第六节 戏剧批评与论争:艺术视野下的梅兰芳
一、功利性的广告类剧评
二、鉴赏性的剧目类批评
三、研究性的综合类批评
四、辩争的缺失
第三章 梅兰芳海上形象的嬗变:从“时伶”“红伶”到“名伶”
第一节 初现期:媒体对歌者“梅郎”的敏锐关注(1913~1919)
一、从广告看
二、从新闻报道看
三、从戏剧批评看
第二节 确立期:商演语境下的“梅老板”(1920~1929)
一、广告的新变化
二、媒体关注度日渐增强
三、商业价值大增
四、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第三节 显赫期:“梅博士”引发的众声喧哗(1930~1937)
一、赴日、赴美之比较
二、赴美、赴苏之比较
三、结语
第四节 消退期:“寓公”梅兰芳的形象(1938~1944)
一、相关报道和批评减少
二、寓公生活报道的不确定性
三、言说元素以回忆性文字为主
第五节 回归期:“名伶领袖”重登舞台后媒体的热度(1945~1949)
一、新闻报道日渐增多
二、访谈类文章增多
三、戏剧批评趋于理性
第四章 梅兰芳海上形象形成的内因:独立的人格魅力
第一节 家源秉性:在传承中发展
一、家源与性情
二、真挚的人文情感
三、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
四、积极入世的情怀
五、慈善的理念
六、贡献梨园以及传承后人的担当精神
第二节 文人相亲:梅兰芳处世之道
一、“梅党”的帮助
二、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同仁间的和谐关系
三、与新、旧文人热情互动
第三节 军政商界:互利共谋
一、互利:与军、政两界的关系
二、共谋:与商界、闻人的关系
三、结语
第四节 同类艺术:借鉴与吸收
一、对昆曲的重视
二、对其他戏曲、话剧艺术的关注
三、对戏剧之外艺术的好奇与实践
四、对电影的喜爱
五、业余爱好的广泛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