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制造规则(国际标准建立背后的历史与博弈)/陆海书系
ISBN:9787521773729
作者:作者:(美)乔安妮·耶茨//克雷格·N.墨菲|责编:张静|译者:应武
定价:¥88.0
出版社:中信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55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次浪潮
  第一章  20世纪以前:工程专业化及民间工业标准制定
  第二章  19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界内外的民间标准制定组织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大萧条时期:一个共同体和一场运动
第二部分  第二次浪潮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标准化运动的衰落与复兴
  第五章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全球市场标准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参与国际RFI/EMC标准化
第三部分  第三次浪潮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计算机网络开创标准制定新纪元
  第八章  2012年至2017年:W3C网络加密API标准的制定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量管理和社会责任自愿标准
结论
资料来源说明
致谢
缩写词
尾注

精彩页/试读片段

    自愿性标准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工业国家的工程专业化。出于对科学方法和效率的共同信念,以及展示自身专业地位的渴望,工程组织在19世纪末开始建立标准制定委员会。1900年之后,英国的工程师们建立了第一个基础广泛的国家标准制定机构,此后不久,这批人中的一些人又成功创立了第一个电气工程这一特定领域的国际机构。这项运动确立了若干原则,包括:自愿采用标准,需要平衡各个利益相关方(来自生产方和用户方公司的工程师,以及独立的工程师);过程应当体面,考虑各方观点;以及在国际机构中采取每个国家一票的原则。虽然从一开始就有国际标准,但第一次浪潮主要集中于建立国家标准制定机构。
    第一章考察了早期的标准化尝试,结束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建立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首次(失败)尝试。第二章回溯了英国第一个国家标准制定机构和第一个活跃至今的国际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兴起历程,并强调了标准化企业家查尔斯·勒·迈斯特在这两个机构中发挥的作用。第三章将这一故事引至大萧条初期第一次浪潮的顶峰,分析标准化运动及其共同体。
    19世纪工程的发展促使工程师专业协会内部在该世纪结束之前首次有组织地开始尝试制定民间标准。最初,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科学界在不同的场合开会讨论并商定许多领域科学术语和单位的标准。随着网络化通信和交通(电报和铁路)的发展跨越国界,科学家与工程师、实业家和外交官一起针对这些应用领域制定基于条约的行政标准。与此同时,工程师正在确立自己的专业地位,并以专业协会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共同体。在工业化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工程师协会在国家层面上不断发展并分化。工程师们开始在他们的协会内部成立委员会,并为工业目的制定自愿性的国家技术标准,包括蒸汽锅炉、螺纹和铁路钢轨的标准。到该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许多工程师协会开始进行标准化,以巩固其专业地位。
    19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人们还曾试图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特定领域的私人标准制定组织。在约翰·包辛格(Johann Bauschinger)教授的领导下,德语大学的工程师们发起了一系列日渐国际化的会议以就建设桥梁、道路和建筑所用的材料的试验方法达成一致。19世纪90年代,他们成立了国际材料试验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 for Testing Materials,缩写IATM),以制定该领域自愿、非政府性质的技术标准。虽然该协会作为一个标准制定组织没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存,但包辛格引入了一些早期自愿性标准制定的原则。此外,IATM还催生了一个美国机构,该机构于1902年分离出来,成了一个重要的、特定领域的美国标准制定组织,也就是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缩写ASTM)。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查尔斯·B.达德利(Charles B. Dudley)的领导下,该机构参与了在此之前二十年即已开始的美国钢轨标准化工作。新大U
    在本章中,我们简要回顾这一过程,这些发展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建立的首批持续存在的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奠定了基础,这些组织的成立完全是为了制定民间自愿性标准,而这一点将会放在第二章讨论。
    19世纪的国际科学界
    19世纪下半叶,许多国际科学和技术大会与日趋流行的国际展览和世界博览会共同举行,第一次这样的博览会在伦敦的水晶宫举办。在这些相互关联的大会上,特定领域的国际科学界往往试图就各自领域的术语和计量标准达成一致。
    在1851年于水晶宫举办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法国政府展示了一根米杆(米制水平标尺)、一公斤重量和一升容器,借此推动公制计量系统的国际化,而该系统已被法国通过立法认定为国家标准。这次展览引发了法国之外的科学家和政府代表对于计量标准的讨论。1855年,伦敦第二届国际统计大会的一些与会者成立了统一十进制度量衡、重量和硬币协会(Association for Obtaining a Uniform Decimal System of Measures, Weights, and Coins),由国际银行家雅克·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Jacques Rothschild)担任第一任主席,以促进公制系统的广泛采用。随后的定期会议促使更多国家接受这一制度。到1867年,40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会晤,讨论建立一个国际计量组织,将该系统的采纳范围从法国扩大到国际社会;在1872年的一次会议上,与会者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政府间组织,该组织在1875年通过一项公约正式成立,最初被称为国际公制委员会(后来成为国际计量局)。美国和英国尽管对公制系统持保留意见,但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不过只有美国签署了同意成立委员会的公约——签署该公约并不意味着签署方需要接受公制。英国和美国都没有采用公制,这在后来的国际工业标准化过程中持续引发争议。
    P22-2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