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空天时代已经到来
1.1 空、天战场空间的界定
1.1.1 空战场
1.1.2 天战场
1.2 空天安全环境深刻演变
1.3 空天作战样式不断创新
1.4 空天时代的问题与挑战
1.5 空天装备发展趋势要求
1.5.1 空战场装备与天战场装备不断融合
1.5.2 体系作战能力不断提高
1.5.3 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1.5.4 精确攻击能力不断提高
1.5.5 空间制权向“有形+无形”转变
1.6 空天装备作战能力需求
第2章 信息物理融合技术趋势与启示
2.1 信息物理融合技术趋势
2.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运行逻辑
2.3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技术特征
2.4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实现思路
2.4.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体系构成
2.4.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技术思路
2.5 信息物理融合对空天装备建设的启示
2.5.1 以CPS相关技术为基础构建空天装备技术体系
2.5.2 基于“融合”思想统筹空、天战场装备成体系建设
2.5.3 基于“融合”的目标要求生成装备体系能力需求
2.5.4 基于融合的空天装备体系建模与结构分析
第3章 空天装备体系概述
3.1 装备体系与空天装备体系
3.1.1 体系的基本概念
3.1.2 装备体系的概念
3.1.3 空天装备体系的概念
3.2 装备体系建模方式
3.3 体系工程结构建模工具
3.4 体系结构建模方法
3.5 空天装备体系工程
3.6 空天装备体系成体系建设的挑战
3.6.1 技术挑战
3.6.2 社会挑战
第4章 空天装备体系模型及运行机理分析
4.1 空天装备体系模型构建过程
4.2 空天装备体系能力需求分析
4.3 空天装备体系概念模型
4.4 体系构建的社会技术过程
4.5 空天装备体系运行机理
4.5.1 作战力量与装备快速聚散
4.5.2 信息主导,虚实结合
4.5.3 装备体系支撑下全时全域作战
4.6 空天装备体系运行机理分析实例
4.6.1 网络化效能分析方法及度量指标
4.6.2 空天装备成体系运行想定及能力指标
4.6.3 空天装备成体系运行对比分析
第5章 空天装备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估决策
5.1 空天装备体系结构分析
5.1.1 静态分析
5.1.2 动态分析
5.1.3 试验分析
5.2 空天装备体系评估需求
5.3 空天装备体系评估指标
5.4 空天装备体系评估方法
5.5 空天装备体系决策问题及方法
5.5.1 柔性交互式决策理论
5.5.2 空天装备体系柔性交互式决策
5.6 空天装备体系结构评估实例
5.6.1 评估指标选取及计算
5.6.2 评估结果及分析
第6章 美国空天装备体系建设及经验
6.1 美国空天军事战略指导
6.2 美国空天装备体系介绍
6.2.1 美国空天装备体系概况
6.2.2 太空装备建设发展情况
6.2.3 航空装备建设发展情况
6.3 美国空天装备主要演习演练情况
6.4 美国空天装备建设发展主要经验
6.5 美国空天装备建设发展启示
第7章 俄罗斯空天装备体系建设及经验
7.1 俄罗斯空天军事战略指导
7.2 俄罗斯空天装备体系介绍
7.2.1 空天侦察预警装备
7.2.2 空天进攻防御装备
7.2.3 空天指挥控制装备
7.2.4 空天后装保障装备
7.3 俄罗斯空天装备作战运用实践
7.3.1 运用空天侦察预警装备支撑战场制权
7.3.2 运用空天指挥控制装备及信息支援装备主导战场格局
7.3.3 运用空天进攻防御装备开启胜战密码
7.3.4 运用空天后装保障装备助力战场打赢
7.4 俄罗斯空天装备建设发展主要经验
7.5 俄罗斯空天装备建设发展启示
第8章 “融合”趋势下的空天装备体系建设
8.1 空天装备成体系融合建设思路
8.2 空天装备成体系融合建设路径
8.2.1 注重顶层设计,实现需求融合
8.2.2 实现建设资源融合是关键
8.2.3 信息物理融合趋势下的技术创新是支撑
8.3 空天装备成体系融合建设内容
8.3.1 构建空天装备技术体系,重视颠覆性技术研发及应用
8.3.2 以具体能力建设为牵引,加快物理实体装备建设
8.3.3 完善体系相关配套建设,加强软实力建设
8.3.4 加快构建适应空天战场对抗要求的网络信息体系
8.4 空天装备成体系建设应该把握的几种关系
8.4.1 “空”与“天”战场空间的关系
8.4.2 “信息”与“物理”之间的关系
8.4.3 “军”与“民”之间的关系
8.4.4 “建设发展”与“作战运用”之间的关系
8.4.5 “体系”与“装备”之间的关系
8.4.6 “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
8.5 空天装备成体系融合建设对策建议
8.5.1 制定新时代中国空天安全与发展战略
8.5.2 推动空天装备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与优化
8.5.3 完善空天装备体系建设法规政策
8.5.4 重视融合趋势下的装备技术创新
8.5.5 加强空天装备成体系作战运用理论研究
附录1 空天安全相关理论
附1.1 制空权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附1.2 制天权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附1.3 太空作战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附1.4 空天一体安全理论
附录2 美国F-22“猛禽”战斗机装备建设实践
附2.1 F-22项目里程碑事件回顾
附2.1.1 方案探索与定义(E/D)阶段
附2.1.2 方案验证与确认(D/V)阶段
附2.1.3 工程与制造研制(EMD)阶段
附2.1.4 生产与部署(P&D)/使用与保障(O&S)阶段
附2.2 F-22装备建设相关单位职能任务
附2.2.1 美国国防部:制度设计与决策支持
附2.2.2 美国空军:需求论证与体系规划
附2.2.3 主要承包商和分承包商:竞争合作与联合研制
附2.2.4 联合试验部队:综合协调
附2.3 经验启示
附2.3.1 完善的装备管理体制是装备全寿命管理的根本保障
附2.3.2 科学的采办机制程序及相关法规是装备全寿命管理实施的根本遵循
附2.3.3 数量充足的专业化采办队伍是实施装备全寿命管理的根本依托
附2.3.4 科学的采办策略方法是装备全寿命管理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撑
附录3 主要国家六代机装备研究及发展实践
附3.1 六代机的主要能力需求及技术分析
附3.1.1 高宽频隐身
附3.1.2 跨域和远航程
附3.1.3 超敏捷机动
附3.1.4 无人化与智能化
附3.1.5 网络化
附3.1.6 定向能
附3.2 主要国家六代机装备发展实践
附3.2.1 美国空军“穿透性制空”战机
附3.2.2 美国海军F/A-XX舰载机
附3.2.3 俄罗斯“米格-41”六代机方案
附3.2.4 欧洲六代机发展情况
附3.3 对下一代主战装备平台发展的思考
附3.3.1 构建自上而下的完备管理体系
附3.3.2 侧重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
附3.3.3 遵循装备发展建设客观规律
附3.3.4 注重装备项目的成体系可持续发展
附录4 美国高超声速武器项目发展实践
附4.1 美国高超声速武器项目发展概况
附4.1.1 “阿萨德”研发计划
附4.1.2 X-51A“波行者”研发计划
附4.1.3 美国高超声速武器项目基础设施
附4.2 美国高超声速武器项目能力布局
附4.2.1 制定高超声速现代化战略,规划高超声速导弹升级路线图,有力牵引高超声速装备技术发展
附4.2.2 继续保持经费高位投入,科研预算创历史新高
附4.2.3 调整高超声速导弹项目布局,重视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发展
附4.2.4 密集开展高超声速导弹试验,同步进行适配平台改装,加快高超声速导弹研制部署进程
附4.2.5 持续深化盟友合作,共同推进高超声速技术开发
附4.2.6 官方启动多个高超声速飞机新项目,可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势头渐强
附4.2.7 汇集多方力量,推进高超声速基础及应用研究
附4.3 美国高超声速武器项目科技管理体系
附4.3.1 管理体系布局
附4.3.2 管理改革情况
附4.3.3 驱动机制分析
附4.4 美国高超声速武器发展经验与启示
附4.4.1 自上而下的领导与自下而上的创新相结合
附4.4.2 从国家层面达成加速高超声速发展共识
附4.4.3 应列为国家武器发展战略重点和研发优先项
附4.4.4 聚焦研发尖端武器以形成不对称优势
附4.4.5 强化构建高超声速武器装备体系
参考文献